旌德道中
山邑无邮传,农夫半甲兵。
石桥横断岸,草径入荒城。
闻道甘泉驾,将临细柳营。
风尘何日靖,留眼看升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村没有邮局和交通,农民们都成为了半武装的农民。一座石桥横跨在河岸上,一条杂草丛生的道路通向荒废的城市。听说甘泉的车队即将到达,还有那著名的细柳军营。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战争平息,留下时间欣赏和平的景象呢?
去完善
释义
1. 旌德:古县名,位于今安徽省北部。
2. 道中:路上,旅途中。
3. 山邑:山区的县城。
4. 无邮传:没有官办的邮政传递系统。邮传,古代官方的通讯机构,负责传递政令、信件等。
5. 半甲兵:有一半的农民成为士兵。甲兵,即军队,这里指士兵。
6. 石桥:石桥,指横跨江河的桥。
7. 横断岸:从两岸之间横向穿过。断岸,水流两岸的堤岸。
8. 草径:杂草丛生的田间小路。
9. 荒城:荒废的城市或城堡。
10. 闻道:听说。道,道理,消息。
11. 甘泉驾:甘泉宫的车驾。甘泉,汉长安西北的一座宫殿,皇帝常在此避暑。这里借指皇帝的行宫。
12. 将临:将要到达。
13. 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此处用以形容军营。细柳,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
14. 风尘:战乱或纷扰的世事。
15. 靖:平息,平定。
16. 留眼:放眼,拭目以待。
17. 升平:太平盛世。
去完善
赏析
《旌德道中》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旌德途中所见的景象和心境。开篇两句“山邑无邮传,农夫半甲兵”形象地说明了山区环境的闭塞以及农民生活的艰苦。诗中的“甲兵”一词暗示了国家局势的紧张,也揭示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接下来四句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这种忧虑:“石桥横断岸,草径入荒城”展示出桥梁和道路的破败,暗示着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滞后;“闻道甘泉驾,将临细柳营”表达了诗人对边境军事冲突的关注以及对边塞戍楼的担忧。最后两句“风尘何日靖,留眼看升平”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热切期盼。整首诗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生动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生的高度关注,展现了一位有责任感的文人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旌德道中》是南宋诗人陈天麟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具体年份不详。这一时期,正值金兵南侵,南宋朝廷腐败无能,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陈天麟(生卒年不详),字叔宝,号无逸山人,浙江临海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在南宋晚期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命运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金榜题名。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关注民生。
在这首诗中,陈天麟描绘了自己在旌德道中的所见所闻。旌德位于现在的安徽省,当时是一个荒凉的小城。他在道中看到了战争留下的痕迹,感受到了民众的苦难。然而,他并没有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而是以一种乐观的心态看待这一切。他认为,只要人们能够团结一心,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正是陈天麟在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