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
春余暑气已骎骎,唤取胡床坐柳阴。
风里禽声来木杪,日斜树影倒溪心。
不知昨夜雨多少,幻出数峰云浅深。
老子此间殊不恶,为收佳趣入微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季即将结束,炎热的天气已经逼近,把躺椅搬到柳荫下乘凉。
微风吹过枝头传来阵阵鸟鸣,夕阳西下,树木的影子映在溪水中摇曳生姿。
昨天夜里下了多少雨水已无法得知,云雾在山巅萦绕,如梦如幻。
在这里生活实在是很美好,为了收集这份惬意,我低声细语地轻吟诗歌。
去完善
释义
1. 春余:春天的最后阶段,接近夏季的时候。
2. 暑气:夏天的热气。
3. 骎骎:快速前进的样子,这里指天气逐渐炎热。
4. 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后来传入中原地区。
5. 柳阴:柳树下的阴凉处。
6. 木杪:树木的顶端,树梢。
7. 日斜:太阳西斜,傍晚时分。
8. 溪心:溪流中心。
9. 幻出:幻化而出,形容山峰犹如云雾般缥缈。
10. 云浅深:形容云雾缭绕,山色时隐时现的景象。
11. 老子:作者自称,表示自谦。
12. 殊不恶:感觉很不错,表示对当前环境的喜爱。
13. 佳趣:美好的景致或情趣。
14. 微吟:小声地吟咏诗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柳下”,实际是在描述一个闲暇时分的美好景致。诗人首先描写了春天的尾声,气温开始升高,然后在柳荫下放置一张胡床,享受夏日清凉的微风。接著,他听见风中的禽鸣从树梢传来,阳光透过树叶将树影映在溪水上。后面两句以略带戏谑的口吻谈及昨夜的雨景:虽然无法确定雨量,但它已经足够幻化出云山和天空的倒影。最后两句则表现出诗人的自得之趣:在这样的环境中低声吟咏,品嚐生活的惬意,无疑是人生一大快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柳下》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陈天麟之手,创作于公元1195年前后。这一时期,正值南宋晚期,金兵南侵,国家局势动荡不安。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陈天麟在诗中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陈天麟在年轻时曾有过报效国家的壮志,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他在乡间过着隐逸的生活,以诗歌寄托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在这首诗中,他以柳树为背景,表达了对自己身处乱世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南宋晚期的社会风貌。当时,由于金兵的侵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却对民生漠不关心,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陈天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百姓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