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殿寺
伊昔高人隐,诛茅此殿阴。
丹青妙轮奂,香火閟幽深。
朝市有迁换,溪山无古今。
萧斋午睡觉,欹枕一长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有高人隐居在这里,在这宫殿的阴影中砍伐茅草。这里的画作和装饰美妙而宏伟,香气弥漫在深深的静谧之中。虽然城市和市场在不断变迁,但溪流和山川却仿佛恒久不变。在这个寂静的下午,我斜靠在枕头上,发出长长的叹息。
去完善
释义
1. 伊昔:从前。
2. 高人:志行高洁的人。
3. 诛茅:砍伐茅草。
4. 殿阴:宫殿的北侧。
5. 丹青:指绘画艺术。
6. 轮奂:形容建筑宏伟壮丽。
7. 香火:寺庙中的烧香活动。
8. 閟幽深:谓深深藏在幽静之处。
9. 朝市:朝廷和市场。
10. 迁换:迁移更换。
11. 溪山:溪水与山脉。
12. 萧斋:冷落凄清的房屋。
13. 午觉:午睡。
14. 欹枕:斜靠在枕头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欣赏美景的闲适生活。首联通过“伊昔高人隐”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并通过描绘“诛茅此殿阴”的形象,展现了茅殿的清幽环境。颔联则通过赞美茅殿的美景,如“丹青妙轮奂”和“香火閟幽深”,进一步突显出茅殿的宁静与美好。颈联则以“朝市有迁换”对比“溪山无古今”,展现出诗人超脱尘世纷扰的精神追求。尾联中,诗人在萧斋中午休时,感受自然之美,通过“欹枕一长吟”抒发了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洁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茅殿寺》是宋代诗人陈天麟的一首描绘寺庙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世纪,正值宋朝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文化盛行,寺庙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人们信仰和生活的中心。
陈天麟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生活经历颇具戏剧性。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后因贪污被贬谪至边疆地区。在流放期间,他深感忏悔,开始潜心研究佛学,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茅殿寺》便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宋朝时期,由于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因此,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寄托,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陈天麟在这一时期深入研究了佛学,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诗歌创作中,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