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岩豅寺
山疑梦里槐安国,僧住壶公小隐天。
门横一水与世隔,不知鱼鼓今几年。
真人阴崖结茅屋,大千世界一粒粟。
佛言芥子纳须弥,我亦来寻赞公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中仿佛梦境般有个槐安国,住着位像壶公一样隐世的僧人。
门前横着一条小溪,与外界相隔,不知道池塘里的鱼鼓已经响了多少年。
高人背靠山崖建了间茅草屋,仿佛是广大世界里的一颗米粒。
佛经上说芥子能容须弥山,我也来找赞公一起过夜。
去完善
释义
1. 槐安国:唐朝诗人沈亚之的《梦游华胥记》描述了一个名为槐安国的梦境般的地方,这里用来比喻美妙的境地。
2. 壶公:传说东汉时有个叫壶公的神仙,他住在洞穴中,这里用来说明寺庙幽静。
3. 一水:一条水流,这里代指寺院门前的河流。
4. 鱼鼓:古人敲击鱼形木片演奏的音乐,这里指寺庙中的诵经声。
5. 真人:道家所称修炼得道的人。
6. 阴崖:背阳的山坡。
7. 芥子:芥菜的种子,比喻细小的事物。
8. 须弥:佛教用语,指巨大的高山,即须弥山。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游历岩豅寺的诗作。诗人以梦境般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幽静谧的寺庙景象。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许多佛教和神话传说的元素,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哲学思考。
诗的开篇,“山疑梦里槐安国”,诗人用“槐安国”这一典故,寓意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境般的仙境。这里的“槐安国”源自唐代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讲述了一个书生梦中到了槐安国的故事。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对这片山水景色的喜爱和陶醉。
紧接着,“僧住壶公小隐天”,诗人通过“壶公”这一人物形象,描绘了寺庙僧人的隐逸生活。“壶公”是东汉时期的一位道士,以炼丹修行为生。在这里,诗人用“壶公”代指僧人,表达了他们对世俗纷争的超脱和对佛法的虔诚信仰。
在“门横一水与世隔,不知鱼鼓今几年”两句中,诗人描述了寺庙与外界的隔绝,以及寺内的宁静生活。“鱼鼓”是一种佛教法器,用于诵经或召唤信徒。这里,诗人通过“鱼鼓”表达了寺庙内的宗教氛围和僧人们的虔诚修行。
接下来,“真人阴崖结茅屋,大千世界一粒粟”,诗人以“真人”和“大千世界一粒粟”这两个意象,进一步强调了寺庙僧人的隐逸生活和佛教的世界观。“真人”在古代道教中指修炼成仙的人,这里用来形容僧人在深山幽谷中的修行生活。而“大千世界一粒粟”则出自佛教的教义,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渺小的,就如同茫茫宇宙中的一粒稻谷。
最后,“佛言芥子纳须弥,我亦来寻赞公宿”,诗人引用佛教经典《华严经》中的“芥子纳须弥”这一说法,表达了对自己修行的期许。意思是说,虽然世界之大,但众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心灵中找到一片净土,就像芥菜子中可以容纳须弥山一样。诗人以此为依托,表达了自己向往寺庙的清净生活,寻求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岩豅寺》是南宋诗人陈天麟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45年,也就是南宋绍兴年间。这个时期,南宋刚刚建立,正处于金兵南下、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
陈天麟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在岩豅寺游玩时的所见所感。岩豅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的灵隐山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陈天麟在游览岩豅寺时,看到山间的风景如画,寺庙的古朴典雅,心中涌起一股宁静祥和之感。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在这个特殊时期,陈天麟作为一个文人,对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传达出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许。这首诗正是陈天麟在这一时期内心情感的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