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胜因寺

标题包含
胜因寺
山行诘曲到禅林,台殿丹青岁月深。 薄晚春寒生几席,逼人空翠扑衣襟。 客尘冉冉凌清思,俗状纷纷费苦吟。 若得一丘容我老,便携藜杖事幽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山间行走曲折地来到一处禅院,古色古香的殿堂见证了岁月的流转。 临近傍晚,气温略有下降,让人感受到了一丝寒意。那浓郁的绿意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清新舒爽。 在纷扰的尘世中,我的思绪逐渐变得宁静,而世间的种种烦恼则让我痛苦不已。 如果能找到一处适合养老的地方,我会带着拐杖去追寻那份静谧和美好。
去完善
释义
1. 山行诘曲:行走在山间曲折的小路上。 2. 禅林:佛教寺庙。 3. 台殿:指胜因寺中的建筑。 4. 丹青:绘画。这里描绘了胜因寺墙壁上古老的壁画。 5. 薄晚:傍晚时分。 6. 几席:桌子和椅子等家具。 7. 空翠:清新的空气。 8. 客尘:指世俗的烦恼。 9. 凌清思:清思是指清净脱俗的思想。凌是超越的意思。 10. 俗状:世俗的形态或状态。 11. 苦吟:苦思冥想。 12. 一丘:一作“一区”,这里指的是一小块土地,喻指诗人理想中隐居的地方。 13. 藜杖:用藜木做的手杖,此处象征隐居生活。 14. 事幽寻:寻找幽静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胜因寺》中,诗人陈天麟通过对胜因寺的描绘,表达了他的禅意和归隐之心。开篇“山行诘曲到禅林,台殿丹青岁月深”,诗人描述了蜿蜒曲折的山行路径,来到深藏于山林的胜因寺。寺庙内的建筑色彩斑斓,历史久远,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的“薄晚春寒生几席,逼人空翠扑衣襟”,则是描绘了春天的傍晚时分,山间弥漫着寒冷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寒意。而周围清新的空气则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切与力量。紧接着的“客尘冉冉凌清思,俗状纷纷费苦吟”,表达了诗人在这种环境中心灵的净化,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厌倦。最后“若得一丘容我老,便携藜杖事幽寻”,道出了诗人的期盼:如果能找到一片净土,让自己在晚年过上清静的生活,他愿意携杖探幽,寻觅那份内心的安宁与宁静。整首诗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禅意的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向往,流露出深沉的归隐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胜因寺》是宋代诗人陈天麟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北宋时期。 在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热衷于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高尚。在这个背景下,陈天麟通过他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 陈天麟生活的时代,正值宋朝政治黑暗、民生疾苦之际。作为一位知识分子,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在创作《胜因寺》时,他以胜因寺为引子,通过对寺庙环境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矛盾。 这首诗以胜因寺为题,展现了陈天麟对人生哲学的深度思考。他强调了生活中的苦难和磨难,并指出在困境中保持信念的重要性。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对道德理想的坚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