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呈赵使君
闰余五月即六月,一雨不来天欲裂。
邦侯赤心走群望,唤醒痴龙睡时节。
雷车风驭相后先,甘霔连天声未歇。
茅檐静听老农语,今岁夐与他年别。
烟瘴压低曾见雪,晴未兼旬雨复咽。
区区枯草宁有知,孕出灵芝光吐结。
邦侯求仁求此心,表里不欺天地彻。
为霖何暇蜥藏瓮,占云已喜鹳鸣垤。
斗顿溪流高一尺,尽与疲氓洗炎热。
晚禾猎猎实方腴,早稻津津香已馝。
饥者可饱饱者逸,深夜城箫响清绝。
持此丰年还圣主,愿同何武歌休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闰五六月时,长久未雨,天空仿佛要裂开。地方长官热忱地上贡祷告,期盼能唤醒沉睡中的龙王。果然,雷声隆隆、风雨齐至,倾盆大雨持续了许久。在安静的茅屋中,可以听到老农们讨论今年雨水颇丰,和往年大不相同。
烟雾沉沉,昔日所见白雪如今也似乎更低矮。晴天还未持续两旬,又迎来连绵细雨。一片片枯萎的草地孕育着灵芝,光华璀璨。地方长官求仁得仁,一片赤诚,上达天地。他们不必再担忧多雨时节蜥蜴藏在瓦罐里,因为云雾已散,鹳鸟已经在地上鸣叫。
骤雨之后,溪流高涨,冲刷掉了所有疲惫民众的炎热。成熟的晚稻和即将丰收的早稻都显得丰满而饱满,香气四溢。饥饿的人得以温饱,疲倦的人得到安宁。夜深人静之时,城中传出优美的萧声,诉说这丰收的喜悦。
期望将这些美好的景象呈现在君王面前,一同歌颂这位地方长官的盛德伟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闰余五月:农历五月的别称,因这月有两个节令,合共起来共有二十九天,所以称为“闰”。
2. 邦侯:封建时代对州郡长官的称呼,这里指赵使君。
3. 赤心:赤诚之心,表示衷心。
4. 痴龙:传说中痴愚的龙,这里借指久不下雨的旱龙。
5. 雷车风驭:古代的帝王通过祈祷祭祀来祈求降雨的方式。
6. 甘霔:甘美的雨露,比喻丰收。
7. 茅檐:茅屋的屋檐,代指农家。
8. 老农语:农夫的谈论。
9. 夐(xuàn):差别,差异。
10. 烟瘴(zhàng):南方地区的湿热之气。
11. 蜥藏瓮:《庄子·外物篇》中记载的一个寓言故事,说有人钟爱在屋檐下挂一个装蜥蜴的瓦罐。忽然有一天晚上暴雨倾盆,瓦罐破裂,里面的小蜥蜴得以逃走。
12. 占云:观察天上的云彩来预测天气。
13. 鹳(guàn)鸣垤(dié):喜鹊在土堆上鸣叫,象征着雨将降。
14. 猎猎:风声吹动的样子,形容叶子随风摆动的状态。
15. 方腴(yú):土壤肥厚的样子,形容稻谷长势良好。
16. 津津:汁水丰富的样子,形容稻谷香气浓郁。
17. 芝(zhī):古代传说中的瑞草。
18. 鹆(qú yù):八哥鸟,叫声悦耳。
19. 饥者:贫困饥饿的人。
20. 饱者逸:指吃饱了饭的人们过着安逸的生活。
21. 夜半箫声:形容夜晚音乐之声悠扬动听。
22. 休烈:盛大的功业。
23. 何武:西汉大臣,据《汉书·何武传》记载,他在汉成帝时曾举荐过周堪、张猛等贤能之士,对国家有很大贡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喜雨”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雨水情况的关注和担忧。诗歌中,作者描绘了久旱无雨、百姓困苦的生活景象,以及最后终于迎来及时雨的欣喜之情。在诗歌中,作者强调了郡守的赤诚之心,他通过祈雨的方式来安抚百姓的痛苦,这也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关爱和责任感。
诗人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这场喜雨的全过程。从最初的干渴到后来的滋润,从农民的交谈到农田的变化,每一个环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也通过这场喜雨,表达了他对社会公正和民生幸福的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喜雨呈赵使君》刘黻是南宋时期的一首描绘农业生产的诗歌,它展示了农民对于雨的渴望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56年,即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在这一年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降雨量稀少导致旱情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在这段时间里,刘黻因为科举落第,没有能够进入官场,所以在农村过着平淡的生活,亲眼目睹了农民的辛劳和生活的艰难。这使得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农业的发展,也让他有机会深入地了解农村的状况。
在南宋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在当时,农业生产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政府也会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刘黻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的文人,他的诗作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农村的现实状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农民的深深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