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题盩厔友人书斋
修竹齐高树,书斋竹树中。四时无夏气,三伏有秋风。
黑处巢幽鸟,阴来叫候虫。窗西太白雪,万仞在遥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修长的竹子与高大的树木并立,书房就位于这片竹林之中。四季不分夏日之气,即使三伏天也有秋天的微风。阴暗的角落里住着幽静的小鸟,阴天时,候虫们开始鸣叫。窗户向西望去,映入眼帘的是连绵不断的雪山,它们矗立在遥远的天空之下。
去完善
释义
1. 修竹:长的很好的竹子,指友人的书斋周围种有很多竹子。
2. 齐高树:与竹子等高的大树。
3. 四时无夏气:一年四季没有夏天的炎热气息。
4. 三伏:三伏天,夏季最热的一段时间。
5. 秋风:凉爽的秋风。
6. 黑处:阴暗的地方。
7. 巢幽鸟:幽鸟筑巢。
8. 阴来:阴天的时候。
9. 叫候虫:各种昆虫鸣叫。
10. 窗西:窗户西边。
11. 太白雪:远处的雪山。
12. 万仞:形容山势险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频在友人的书斋中所见的景致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诗的开头“修竹齐高树,书斋竹树中”,描述了书斋周围的环境:竹子与树木并列生长,共同构成了这个宁静的书斋。这种环境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让人联想到诗人的高雅志趣。
接下来的两句“四时无夏气,三伏有秋风”,表现的是书斋中的气候特点。在这里,四季如春,即便在盛夏的三伏天,也如同秋天一样凉爽宜人。这样的描写不仅体现了书斋环境的优越,也表达了诗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
紧接着的“黑处巢幽鸟,阴来叫候虫”,则通过书斋周边的生灵进一步展现出了这里的宁静和和谐。在阴暗的角落里,幽鸟筑巢栖息;随着天气的变化,昆虫也开始鸣叫。这些生动的景象为书斋增色不少,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韵律。
而最后两句“窗西太白雪,万仞在遥空”,则以书斋的远景收尾。透过窗户向西望去,只见远处的雪山巍峨耸立,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这种景象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书斋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所向往的生活状态:与世无争,宁静致远。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了一种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使全诗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夏日题盩厔友人书斋》出自唐代诗人李频之手。诗的全文如下:“向午地无暑,当窗叶有声。鹤形枝叶古,人在草花清。檐静积阳力,窗虚含雨情。布衣知负鼎,谈舌得成名。炀帝陵尚在,商颜路已平。西江徒可惜,涸绝又何营。”
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夏季,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的阳光强烈而灼热。此时的诗人李频生活困顿,在穷乡僻壤的关中农村度过了一个炎热的夏天。在这个时期,李频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经常四处奔波谋生。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尽管如此,他对生活的态度仍然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唐末五代十国的乱世,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频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在这首诗中,李频通过对友人书斋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他通过观察书斋周围的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环境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时,他也借用了历史典故,如炀帝陵和商颜路,表达了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