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吊彦深

标题包含
吊彦深
已秀不成实,长怀事可吁。 宁论日下鹤,遽失掌中珠。 扰扰遭斯厄,冥冥丧厥躯。 高堂亲白髪,泪眼尚青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处权,字伯行,号后村居士,南宋著名文人、词人。他生于公元1076年,卒于公元1159年,享年83岁。 李处权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李邦献是北宋时期的进士。李处权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就展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美好的景物尚未长成,长久的期望令人叹息。 不要说太阳下的仙鹤,很快就失去了手掌中的明珠。 混乱中遭受了这种不幸,在昏暗的角落丧失了它的生命。 父母长辈白发苍苍,泪流满面的眼睛仍然干涩无泪。
去完善
释义
1. "已秀不成实":这里是指彦深的才华横溢,但最终未能实现其抱负,就像开花却不结果。"已秀"指已经开花,"不成实"指没有果实。 2. "长怀":长期以来的怀念之情。 3. "宁论日下鹤":比喻有才之人终年沉沦不遇。"宁论"意为尽管这样说,"日下鹤"源于古代传说,指在太阳下山时现身的白鹤,代表人才难得之意。 4. "遽失":突然失去。"掌中珠"指手掌中的明珠,比喻极为宝贵的事物。此处是喻指彦深的去世。 5. "扰扰":纷乱不安的样子。 6. "冥冥":昏暗不明,此处指彦深死亡的场景。 7. "厥躯":即其身。 8. "高堂":指父母。 9. "亲白髪":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
去完善
赏析
《吊彦深》是一首悼念友人的诗词,通过对已故友人的回忆和哀思,表达了诗人对其离世的不舍与哀伤。在诗人李处权的笔下,这首诗歌以鲜明的情感表现和对生命的哲思,展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 “已秀不成实”,将死亡比喻为未结果的花朵,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遗憾。接下来“长怀事可吁”则是用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逝去朋友的怀念之情,无法言说的哀痛被深深压抑在心中。 “宁论日下鹤,遽失掌中珠”,这里则暗示了朋友英年早逝,令人痛心惋惜。"扰扰遭斯厄,冥冥丧厥躯"描述了好友面临的困厄境遇以及不幸的结局。 诗的最后两句“高堂亲白髪,泪眼尚青枯”则描绘了逝者亲人的哀痛景象,白发苍苍的母亲和父亲悲伤到眼中都失去了神采,使人们对这个家庭所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这首诗通过对外部形象生动、深刻的表现,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生命的无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吊彦深》是南宋诗人李处权的一首悼念友人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86年,即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相对稳定,但北方金国对南宋的威胁仍然存在。李处权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他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较为坎坷,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功名。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仍然坚持诗歌创作,以此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时代背景方面,当时南宋与金国的战争局势紧张,两国关系时战时和。李处权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对这种局面深感忧虑。他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担忧和对和平的渴望。此外,这个时期宋金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李处权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首诗《吊彦深》中,李处权通过悼念友人,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和平的期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