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竺真辩师
一别支公仅两年,山房高隠尚恬然。
心清已澈灵泉奥,行峻应磨峭壁坚。
俗眼不来青障里,孤峰谁认白云边。
更期香火深寒夜,坐使飞花坠九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分别与支公已是两年时,深山静谧的生活依然令人心旷神怡。
心灵已经清澈洞察了深处的智慧,品行端正如在陡峭的山壁磨砺坚强。
世俗的眼光无法抵达这绿色屏障之地,孤独的巅峰谁能识得那朵飘荡在白云边的浪花?
期盼着在寒冷的夜晚,有袅袅的香火升腾,使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感受那繁花飘落九天的情景。
去完善
释义
1. 支公:此处指中国著名高僧支遁。这里用支公指代作者所谈论的上竺真辩师。
2. 高隠:远离世俗的隐士生活。此处表达上竺真辩师的隐士生活状态。
3. 心清已澈灵泉奥:描述上竺真辩师心性清净、理解深邃的境界。其中“灵泉”意指智慧源泉。
4. 俗眼不来青障里:指出在青山绿水的阻隔下,尘世的人不会来打扰他们的清净生活。
5. 孤峰:孤独的山峰,用来比喻上竺真辩师的处境。
6. 更期香火深寒夜:期待在未来某个寒冷的夜晚与上竺真辩师一起共谈佛法。
7. 飞花坠九天:描述雪花飘落的情景,形象地表达了寒冷的氛围。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赵企所作的《上竺真辩师》。诗人以第一人称叙述与支公别离两年后,描述了真辩师山居修行的情景。首联写与真辩师的离别时间,以及他隐居山林的高尚品行;颔联形容他的心灵清澈且洞察世情,行为端正且坚韧不拔;颈联描绘了他处于尘世之外的清心寡欲的生活状态;尾联则寄寓着作者对真辩师的敬仰之情,期待着在寒冷的夜晚与他一起诵经礼佛,共度寂静时光。全诗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真辩师隐逸修行生活的赞美与敬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竺真辩师》是南宋诗人赵企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是公元1127年-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值宋室南渡、国家动荡之时,诗人的心态也受到了时代的深刻影响。
在这个特殊时期,赵企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历任地方官员,但后因战乱和政局变动而被迫离职。他的诗歌作品主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表现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赵企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北方中原地区沦为金人统治。这种家国之痛深深影响了赵企的诗歌创作。他通过对上竺真辩师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信仰和爱国情怀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