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灵石张尊师
杨许遗经久不闻,能书只说华阳君。清修每自披灵笈,高卧因谁写练裙。春昼雨晴山拥坐,秋空月皎鹤成群。何时去觅幽栖地,郁木坑头礼白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漫长的岁月,已经很少有人再提起杨许的事迹了,而那些善于书法的人则总是谈论着华阳君的故事。他们常常独自研读那些神秘的典籍,而由于缺少知音,他们的才华往往被埋没。春天里,他们在山间静坐,任凭春雨和阳光交织;秋天时,他们仰望那浩渺的星空和明月,欣赏群鹤飞舞的美景。哪一天才能找到那静谧的地方,与朋友们在郁木坑头上一起向白云祈祷呢?
去完善
释义
1. 杨许:指杨雄与许由,是古代两位著名隐士;
2. 遗经:失传的经书;
3. 华阳君:即葛洪,晋代道士,字稚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相传他在华阳洞天得道成仙,因此被称为“华阳君”;
4. 清修:清静修行;
5. 灵笈:指道家经典;
6. 高卧:隐居不仕;
7. 春昼:春天的白昼;
8. 秋空:秋天的天空;
9. 郁木坑:一种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寄灵石张尊师》,表达了作者对于张简这位尊师的敬仰之情。首先提到“杨许遗经久不闻”,暗示了当时的文人墨客已经很少谈论杨许这两位古代的名家。紧接着笔锋一转,提到了“能书只说华阳君”,称赞张简的书法技艺以及他的才华横溢。
诗的后两句则描绘了张简清静修炼的生活状态:“清修每自披灵笈,高卧因谁写练裙。”这两句描述了他勤奋阅读古籍、修炼心性以及闲适生活的场景。同时诗人也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春日的阳光和秋雨,体现了张简生活和环境的静谧与宜人。
最后两句诗中,“何时去觅幽栖地,郁木坑头礼白云。”诗人表达了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拜访张简的隐居之地,一起礼拜云端的愿望。整首诗以赞誉和景仰为核心,赞美张简的才学和人生态度,表达了对他的崇敬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灵石张尊师》是唐代诗人张简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40年左右,即唐文宗至唐武宗时期。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势渐衰,但文化艺术依然繁荣,道家思想受到重视,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修道求仙的行列。
张简在诗中的“尊师”指的便是灵石张真人。这位张真人是当时的著名道人,隐居在深山之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张简对他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在诗中将张真人比作姜太公、庄周等古代圣贤,赞美他超脱尘世纷扰的高尚品质。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许多士人为了躲避战乱和政治斗争,纷纷选择隐逸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张简亦是其中之一,他厌倦了世俗的纷扰,向往着恬静安宁的田园生活。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张简对张真人的敬仰之情,也能体会到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