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同夫归豫章分题姑苏台
崇台去千载,风日丽飞甍。漠漠春洲草,宁知歌舞轻。香泥污麋迹,婵娟若为情。登览犹悒怏,况乃送君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老的崇台已经消失在千年的岁月里,只留下风声和阳光洒在飞檐翘角的画面。一片开阔的春天的江边草地,却感受不到那份曾经的欢歌笑语。芳香的泥土沾染了糜鹿的痕迹,如此美好的景色却让人倍感忧伤。登台眺望还觉得不快,更何况要在这里送别友人远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郑同夫: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
2. 豫章:古代行政区划名称,位于今江西省南昌市一带。
3. 姑苏台:春秋时期吴国的宫殿,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
4. 崇台:高大的宫殿或台榭。
5. 飞甍:耸立的屋脊。
6. 漠漠:密集的样子。
7. 春洲:春天长满花草的陆地。
8. 歌舞轻:形容歌舞的华丽与奢侈。
9. 香泥:指皇宫里的装饰材料。
10. 麋迹:指麋鹿的足迹,这里指宫中的自然景象。
11. 婵娟:美好的事物,这里代指歌舞。
12. 悒怏:忧郁不乐。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借由咏叹姑苏台的春日景象和古来歌舞,抒发诗人面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感伤和对友人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首联描绘了古老的高台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壮丽而生机勃勃,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氛围。颔联则通过对“春洲草”的描述,传达了繁华背后的荒凉之感。颈联和尾联则以麋鹿踏泥、蝉娟不情愿分别象征着昔日欢愉和今日离别的情感矛盾。整首诗从历史的角度反映了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以及对朋友离去的深深不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郑同夫归豫章分题姑苏台》是元代诗人张简在送别友人郑同夫时创作的一首离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正值元朝初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蒙古帝国的统治使得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同时也伴随着战争和压迫。
在这段时间里,张简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曾一度在朝廷任职,但因为不愿迎合权贵而辞官回乡。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多描绘田园风光和生活琐事,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然而,这个时代的战乱和社会动荡也给他带来了很多痛苦和困惑。
在《送郑同夫归豫章分题姑苏台》这首送别诗中,张简通过对江南水乡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同时,他也暗示了在这个时代,人们之间的离别和重逢也许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