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
笭箵尽自了生涯,岸尾沙头即是家。
入夜醉归横短笛,满江明月浸芦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张网已经完全包括了自己的生活范围,河边的沙地就是我的家。
在夜晚喝醉了回来,横吹着短笛,只见月光洒满了整个水面,映照在水边的芦花上。
去完善
释义
《渔父》吴锡畴:这首诗描述了渔父的生活情景。
1. 笭箵:捕鱼用具,即竹制的鱼篓。
2. 了生涯:度过生活。
3. 岸尾沙头:指河边沙滩的一角。
4. 横短笛:拿着横吹的短笛。
5. 浸芦花:月光洒在芦花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渔父》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渔民生活画卷。诗人以“笭箵”一词描绘渔民捕鱼时的情景,展现了他们忙碌但充实的生活状态。而“岸尾沙头即是家”则表现了渔民的简朴生活和他们对自然的依赖与热爱。夜晚归来时,渔船上的灯火和满江的明月共同倒映在芦花上,构成了一幅静谧而优美的画面,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渔父》是南宋末年词人吴锡畴的一首词,创作于公元1276年左右。在南宋末年,由于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导致蒙古帝国对南宋的侵略愈演愈烈。公元1276年,蒙古军队攻破临安(今杭州),俘虏了宋恭帝和谢太后,南宋灭亡。
在这个时期,吴锡畴的人生经历颇为曲折。他曾在南宋朝廷担任要职,但眼见国势日蹙,深感回天无力,于是辞官回乡,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吴锡畴逐渐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及世事的沧桑变化。
此外,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也极为复杂。一方面,南宋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昏庸无能,使得国家日趋衰弱;另一方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导致民众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吴锡畴选择了逃避现实,寻求心灵的慰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