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滕奉使祠
本期苏郑共扬镳,不意芝兰失后凋。
遗老祇今犹涕泪,后生无复识风标。
西陉雁度霜前塞,滹水樵争日暮桥。
追想生平英伟魄,凌云一笑岂能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本期苏东坡和郑孝胥产生分歧,没想到芝兰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如今老一辈的人还在悲伤流泪,年轻人已经不再懂得他们的品格风范。在西陉的大雁飞过霜冻的前线,滹水边的樵夫争夺着日暮时分过桥的机会。回顾他们一生的英勇威武,那凌云一笑又怎能轻易招来呢?
去完善
释义
1. 题:诗的题目。
2. 滕奉使祠:祭祀滕奉使的祠堂。
3. 本期:这时期。
4. 苏郑:指春秋时期的两位贤臣,子产和子羽。这里借指有才能的人。
5. 扬镳:挥鞭策马,比喻各奔前程。
6. 不意:不料。
7. 芝兰:芝草和兰花,喻指高尚的品质。
8. 后凋:原指松柏经过寒冬而不凋谢,这里指人才的凋零。
9. 遗老:年老的前辈。
10. 祇今:现在。
11. 无复:不再。
12. 识风标:认识才德之士的风范。
13. 西陉: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一带。
14. 雁度:大雁飞过。
15. 霜前:秋霜降临之前。
16. 滹水:古水名,流经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带。
17. 樵争:樵夫争夺。
18. 日暮:傍晚。
19. 桥:桥梁。
20. 追想:追忆。
21. 生平:一生中。
22. 英伟魄:英雄气概。
23. 凌云:形容壮志凌云。
24. 一笑:一笑置之。
25. 岂能招:怎能招得回。
去完善
赏析
《题滕奉使祠》这首诗歌是通过对古人敬仰的颂扬,表达出诗人对于壮志未酬的惋惜和对英雄气概的赞美。诗中“本期苏郑共扬镳”一句,以苏、郑两位历史人物来形容滕奉使,体现出他的英勇与才华;而“不意芝兰失后凋”则表现了对滕奉使的早逝的哀痛和对其未尽才华的遗憾。
接下来的诗句继续强调了这种惋惜之情。“遗老祇今犹涕泪”表达了那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对他仍有深厚的情感;而“后生无复识风标”则表示了年轻一代已经很少了解这位英雄的风采。
接下来的诗句则是通过描绘边关的场景来衬托英雄的形象。“西陉雁度霜前塞,滹水樵争日暮桥”两句,展现了一幅边关黄昏时的画面,雁群掠过霜冻的边疆,砍柴人争抢最后的阳光,更显出滕奉使的豪杰气魄。
最后两句“追想生平英伟魄,凌云一笑岂能招”,诗人寄托了对自己敬仰的英雄的缅怀之情,即使他已离世多年,但他那英伟的魂魄仿佛仍在天空笑傲风云。
整首诗主题鲜明,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滕奉使祠》是南宋诗人姚孝锡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的南宋,正处于金兵入侵、国势衰微的时期。姚孝锡本人曾在南宋朝廷任官,但因政治斗争失利而被贬谪至福建。在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环境下,他借题滕奉使祠表达了对于英勇忠义的滕奉使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