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二首 其一 1948年岁暮初抵岭南
十载归来仍故我,战墟满目尘埃。可能劫外认馀灰。堂深留梦永,寒重拨弦哀。初日园林柳杏浅,有人曾共徘徊。春风入鬓寸眉开。而今成往事,呜咽逐秦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十年的时光流转,回到故地依然是那个我,周围是满地尘土的战场遗址。也许在劫难之外还能认出那残留的烟尘。老屋深处留下永恒的梦境,寒冷却拨动着琴弦诉说着悲哀。初春时节,园林中的柳树和杏树刚刚抽出嫩芽,那里曾有我们一同漫步的地方。春风轻拂过耳边,眉头舒展开来。现在一切都成了过去的事情,只有泪水还伴随着秦淮河的水流飘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临江仙:词牌名。
2. 李祁:原名光玄,字祁,北京人,我国著名音乐学家、作曲家。
3. 十载:十年。
4. 战墟:战争留下的废墟。
5. 劫外:经历大劫后,此处指经过战乱后。
6. 馀灰:剩余的痕迹。
7. 堂深:指房屋很深。
8. 留梦永:梦中长久留存。
9. 初日:初升的太阳。
10. 柳杏浅:形容春天柳树和杏树的嫩叶刚刚长出,颜色较浅。
11. 徘徊:来回走动。
12. 春风入鬓:指春风吹过,将皱纹吹散。
13. 寸眉开:愁眉舒展。
14. 呜咽:低声哭泣。
15. 秦淮:南京的一条河流,这里代指南京。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是李祁在1948年末抵达岭南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首句“十载归来仍故我”,表现了作者在经历十年沧桑之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信念和态度。接下来的“战墟满目尘埃”描绘了战争过后的一片荒凉景象,呼应了“劫外认馀灰”的感慨,表达出作者对战乱的深深忧虑。
下阕中,“初日园林柳杏浅,有人曾共徘徊”,作者以初日的园林、柳杏等美好景象,勾起了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然而这些时光已逝,只能“春风入鬓寸眉开”,让心中郁结稍解。最后两句“而今成往事,呜咽逐秦淮”,流露出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整首词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临江仙二首 其一 1948年岁暮初抵岭南》是现代诗人李祁于1948年末在广东创作的词作。这首词的诞生之时,正值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国共内战如火如荼之际。战局的变化使得许多文化名人、知识分子背井离乡,南迁至广东等地。
这一年,李祁离开了他挚爱的故乡南京,开始了漫长的流亡之旅。正如词中所述,“永夜沉沉难旦”,这不仅仅是对时间的表述,更是对家国命运的哀愁。作为一位富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李祁在这首诗中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南下的艰难旅程,表达了对战争和流离失所的同胞们的深深同情。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前夜。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中国人民渴望和平,但战争却愈演愈烈。这使得李祁等知识分子对未来感到迷茫,同时也激发了他们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环境中,李祁以一首抒情的诗篇表达了他的忧虑与期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