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1950年除夕台北
蓬海翻澜,浮螺掩雾,凭栏顿失遥天。径滑泥深,故乡一样残年。经时忘却抒愁笔,蓦回首、思落谁边。几多时,云外婆娑,一晌无言。春花已有人相送,看红融绛颊,向我嫣然。莫道天涯,殷勤同惜羁连。东风倘识来时路,问春深、可放归船。但人间,月几番圆,事几番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波澜翻滚的江河之间,笼罩在轻雾中的小岛若隐若现,站在栏杆前仿佛看不到遥远的天际。小路湿滑且泥土深厚,让人感受到了故乡的衰败景象。过了很久,我忘记使用抒情之笔来表达忧虑,蓦然回首,那些思绪已经不知飘向了何处。不知不觉中,云朵变得稀疏,寂静无声。春天里的花朵已然有人相伴,瞧那红色的花瓣如同融化了的胭脂,对着我绽放出笑容。不要说遥远的地方,我们同样珍惜这无法摆脱的羁绊。假如春风能记住曾经走过的路,当春意正浓的时候,可否让我的归舟顺利启航?人世间的月亮总是变幻莫测,事情也并非总是完美无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蓬海:指台湾海峡,因古代闽台一带盛产蓬菜,故有此称。
2. 浮螺:指台湾岛,因其地形像海中漂浮的螺壳,故有此称。
3. 凭栏:靠着栏杆,表示作者在观察远处的景色。
4. 遥天:遥远的天空,这里代指远方的家乡。
5. 径滑泥深:道路泥泞,行走困难,形容环境恶劣。
6. 故乡一样残年:表示台湾和故乡一样都是荒凉景象。
7. 经时忘却抒愁笔:长时间忘记用笔来抒发忧愁。
8. 蓦回首、思落谁边:突然回头,思绪落在何处。
9. 云外:形容离得很远的意思。
10. 婆娑:摇曳不定,形容思绪飘忽。
11. 红融绛颊:形容花朵鲜艳,与脸颊相映成趣。
12. 莫道天涯:不要说远在天涯海角。
13. 殷勤:关切的样子。
14. 羁连:被束缚的状态。
15. 东风:春风,代表生机和希望。
16. 来时路:回家的路。
17. 放归船:允许船只返航,比喻回家的希望。
18. 月几番圆:月亮几次变圆,表示时间流逝。
19. 事几番全:事情几经波折才完整,表达人生艰难曲折的感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台北的1950年除夕所作。李祁借景抒情,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台湾海峡的风浪和台湾山脉的云雾。诗人通过此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在异乡度过的艰难时刻。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美好未来寄寓的希望与期待。
“蓬海翻澜,浮螺掩雾”,此句生动地描述了海峡两岸翻涌的海浪和遮掩山间的雾气,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慨。尤其是“凭栏顿失遥天”一句,意味着远离故土的作者在高楼上极目远望,却看不到遥远的天际,使得孤独感和惆怅油然而生。
下片开始写台湾的春节气氛:“春花已有人相送,看红融绛颊,向我嫣然”,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以细腻的语言,表达了离愁苦绪和对家乡的渴望。诗人寄望于东风和春天的到来,能够带他回到故乡。最后两句“但人间,月几番圆,事几番全”以含蓄的方式传达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是常态,揭示了生活的哲理。整首词笔力雄健,情感深邃,别具一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高阳台 1950年除夕台北》是台湾著名诗人李祁于1950年在台北所创作的词作。这首词描绘了除夕之夜台北城的景象和作者的心境。
李祁,本名李慧源,民国时期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又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深造,后成为台湾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词人。在1949年的国共冲突后,他随国民党政府迁至台湾。在这段时间里,他在个人生活及心灵层面都经历了不小的转变。他失去了故乡,离开了他曾工作过的北京师范大学,告别了他的朋友和家人。
1950年代初期,台湾经济和社会面临许多困难。由于战后的紧张局势和物资短缺,民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然而,这并没有削弱台湾人民的坚韧和乐观精神。他们努力重建家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李祁,促使他以优美的词藻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时刻。
在这首词中,李祁以“高阳台”为题,寓意着台北城的高楼林立,繁华的都市风貌。通过对除夕之夜台北城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台北城的夜景,以及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总之,《高阳台 1950年除夕台北》是李祁在那个特殊时期对自己人生经历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展现出了台湾人民在那一历史阶段所具有的坚韧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