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听飓风终日
接夕连朝,一吹千里,海气微腥。想历乱杨翻,柔腰折损,仓皇云断,絮脚飘零。剑翠明湖,倏成荒海,扬作飞澜散八溟。小楼卧,有病魂依黯,枕上难听。沉沉眼倦还醒。又猛觉西窗扑击声。是人间蓄怨,都成怒吼,古今积恨,并作长鸣。填海空填,补天何补,天地由来最不平。应未值,向湖楼一角,抵死砰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幕降临白昼交替,风儿一吹便能跨越千里,带着海水的微腥。让人想起纷乱的杨树迎风翻动,柔软的腰肢受损,迷茫的云朵断裂,柳絮般轻飘飘的叶子四散飘零。在明亮的湖边,突然变成了荒凉的海滨,一切都被风吹散,直至消散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躺在小楼里的人儿病恹恹地倚靠在昏暗的角落,耳朵难以忍受窗外的一切嘈杂声。沉浸在疲倦与睡意中却无法安寝,突然被西窗的撞击声惊醒。那是人世间积蓄已久的怨恨,此刻化作愤怒的咆哮;古今累积的仇恨,一起化作长鸣不息的声音。即使倾尽力量去填海、补天,也终究无法弥补天地间的种种不平。不应是这样,这响彻湖楼角落的声音,似乎在竭力挣扎,却最终还是只能无奈地发出砰砰的声响。
去完善
释义
1. "接夕连朝":这里表示飓风持续不断地吹拂,从夜晚到白天都在肆虐。其中"接夕"是形容接连不断,而"连朝"是形容持续整个早晨或早上。
2. "一吹千里":这句话形容飓风的威力之大,可以瞬间吹拂至千里之外。
3. "海气微腥":这句描绘的是海洋中的空气因为飓风产生而带有微微的腥味。
4. "想历乱杨翻,柔腰折损":这里是想象飓风吹拂中,杨树被风吹得凌乱不堪,"柔腰"指代杨树的枝条。
5. "仓皇云断,絮脚飘零":这两句说的是被飓风吹散的云朵,仿佛棉花絮一般四处飘零。
6. "剑翠明湖":"剑翠"是对湖泊周围翠绿的树木的形象描述,"明湖"则形象地描绘出湖泊清澈明亮的景象。
7. "倏成荒海":这里用"荒海"来形容原本美丽的湖泊顷刻间被飓风改变成了荒凉的海景。
8. "扬作飞澜散八溟":这句是说湖水被飓风吹起,形成浪花,扩散到各处海域。"八溟"指的是中国古人认为的八大海洋。
9. "病魂依黯":这里是指诗人在病痛之中心情黯然。
10. "沉沉眼倦还醒":意思是诗人虽然眼皮沉重感到疲倦,但仍旧保持清醒。
11. "又猛觉西窗扑击声":这里的"扑击声"指的是飓风拍打窗户的声音。
12. "人间蓄怨,都成怒吼":这句是说人世间积累的怨气都被飓风宣泄出来,化为愤怒的吼声。
13. "古今积恨,并作长鸣":这句话表达的是古往今来积累的各种怨恨在飓风中化作长长的声音。
14. "填海空填,补天何补":这两句表示面对大自然的破坏力,人力无法填补海洋和天空的空缺。
15. "天地由来最不平":这句感叹天地之间自古以来就是最为不公平的存在。
16. "应未值,向湖楼一角,抵死砰砰":这里是说风暴似乎没有要平息的意思,反而在小楼的角落处猛烈地撞击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名为《沁园春·听飓风终日》,作者为南宋的李祁。整首词以飓风的狂暴景象为背景,以此引申出人生遭遇的挫折和命运的无奈。
“接夕连朝,一吹千里,海气微腥”描绘了飓风的恢弘场面,从夜晚到白昼,风力席卷千里,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腥味。随后,“想历乱杨翻,柔腰折损,仓皇云断,絮脚飘零”进一步展现了飓风摧毁自然的恐怖力量,柳树被折损,云层被撕裂,如同纷飞的棉絮般散落。
接着,“剑翠明湖,倏成荒海,扬作飞澜散八溟”描绘了湖面在飓风的作用下瞬间变成荒凉的海面,波涛翻滚着奔向八方。而词人在“小楼卧,有病魂依黯,枕上难听”中表达了自己病重时的痛苦和无法摆脱的困扰。
下阙则把重点转向了飓风的声响。“沉沉眼倦还醒。又猛觉西窗扑击声。”表现出作者虽身体疲惫,但仍不能安眠。“是人间蓄怨,都成怒吼,古今积恨,并作长鸣。”揭示了人类生活的诸多不幸和郁结的愤怒。
“填海空填,补天何补,天地由来最不平。”则以寓言式的语句,暗示了人力的渺小与无奈。最后,“应未值,向湖楼一角,抵死砰砰。”用强烈的撞击声作为词的结尾,表达了天地间的不公和人世的痛苦挣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沁园春·听飓风终日》是明代诗人李祁创作的一首描绘飓风景象的词作。这首词描绘了飓风来袭时的情景,以及诗人面对风暴的从容心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明朝,具体年代不详。
在明朝时期,沿海地区经常受到飓风的侵袭,人民生活困苦。李祁作为一名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现象的影响,有感而发地创作了这首词。他在词中表现出了面对自然灾害的冷静和坚韧,也表达了对于民众生活的忧虑之情。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明朝晚期,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自然灾害频发,民众生活艰辛。这些时代背景都为李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考的空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