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乌龙山寺阁

标题包含
登乌龙山寺阁
桐川本无尘,况此幽阁逈。 万木含秋声,一轩与天浄。 前峰翠分滴,后谷语相应。 槛下江云归,檐前古雪凝。 岩僧对游客,湛若寒冰莹。 百虑缘心空,独饭随疏磬。 嗟余本林壑,谬与世纷竞。 一作市朝人,几伤麋鹿性。 旧山别来久,萝蔓锁幽径。 长恐客沈深,未得归期定。 息中来此境,时觉襟韵胜。 犹媿招隠心,联为小山咏。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伯玉(1003年-1082年),字公达,号浮休居士,晚年自号“西溪老人”。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政治家,浙江金华人。 张伯玉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他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桐树之川原本就没有尘埃,更何况这幽静的高阁更显清静。 秋天来临,树木的声音在风中低语,一间小屋与天空一样纯净。 远山翠绿欲滴,山谷回应着声音。 栏杆下的江云浮游而归,屋檐前有古老的白雪凝结。 岩石旁的僧人对游客而言,就像一块明亮的冰凌。 一切杂念都因为内心的空旷而消散,独自吃饭伴随着稀疏的磬音。 感叹我本是山林间的人,却错误地与世俗纷争。 一旦踏入社会,就险些丧失了自然的天性。 别离故山已经很久了,藤蔓已将幽径掩盖。 担心客人沉浸其中太深,无法确定何时能回归。 在这里找到安宁,不时感到心胸宽广。 依然感到隐居的召唤,串联起这里的山水之歌。
去完善
释义
桐川:这里指作者所处的环境,即乌龙山寺阁周边。 幽阁:指作者在乌龙山寺阁所见到的安静、清幽的楼阁。 迥:遥远,幽静。 轩:这里指作者的视角位置。 翠分滴:形容山峰的翠绿颜色,如同水滴一般晶莹。 后谷:指乌龙山寺阁后面的山谷。 语相应:指山谷间的回声,仿佛与人的话语相互回应。 江云:天空中的云彩。 古雪凝:形容雪花飘落在屋檐上,如古老的积雪一样洁白。 岩僧:山中的僧人。 湛若寒冰莹:形容僧人的心境宁静如水,清澈明亮。 百虑缘心空:这句意思是心中没有杂念,因为内心已经空空如也。 独饭:独自进餐。 疏磬:稀疏的钟声。 嗟余:感叹我自己。 林壑:山林溪谷,比喻隐逸生活。 谬:错误地。 市朝:繁华的城市。 麋鹿性:麋鹿的习性,代表自然、淳朴的生活态度。 旧山:过去的山林居所。 萝蔓锁幽径:萝蔓缠绕着幽静的山路。 息中:休息的时候。 襟韵胜:诗人心境胜过他人。 犹媿:还是愧对自己。 招隠:邀请隐者。 联为小山咏:用美妙的诗句描绘这座山。
去完善
赏析
《登乌龙山寺阁》这首古诗描绘了诗人张伯玉登上乌龙山寺阁所见到的景色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自然的美景和对人生的感慨。 开头两句“桐川本无尘,况此幽阁迥”,表达了桐川环境的纯净和幽阁的静谧。接下来四句“万木含秋声,一轩与天浄。前峰翠分滴,后谷语相应。”进一步描述了山林中的宁静和生机,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紧接着的四句“槛下江云归,檐前古雪凝。岩僧对游客,湛若寒冰莹。”通过对江云、古雪等景象的描绘,以及岩僧与游客的互动,展现出山中修行的清幽氛围。 接下来的四句“百虑缘心空,独饭随疏磬。嗟余本林壑,谬与世纷竞。”抒发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厌倦以及对山林生活的向往。最后六句“旧山别来久,萝蔓锁幽径。长恐客沈深,未得归期定。息中来此境,时觉襟韵胜。犹媿招隠心,联为小山咏。”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 整首诗以清新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乌龙山寺阁》是宋代诗人张伯玉的一首题咏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60年至1279年,正值中国历史上宋朝时期,这是一个文治教化、政治较为开明的时代。 张伯玉在当时是一位名士,他一生追求真理,热爱大自然,并擅长观察和描绘山水的景色。在乌龙山寺阁登高望远时,他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赞美乌龙山寺阁的诗篇。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和游历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诗歌也成为了他们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载体。因此,我们可以从《登乌龙山寺阁》一诗中感受到张伯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