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庸

标题包含
中庸
要识中庸义,中庸乃是庸。 不须求胜解,只此是奇功。 卓卓孤峰上,明明百草中。 若将声色舍,声色却盲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若要理解中庸的真谛,中庸其实就是中庸之道。 不要试图寻求快速的理解和答案,只要掌握这种独特的智慧就是巨大的成就。 中庸就像矗立在诸多山峰上的孤峰,明亮醒目;又像是满地的花草,简单明了。 如果你舍弃了声音和色彩,那么你反而会失去对声音和色彩的感觉和辨别能力。
去完善
释义
《中庸》:这是一首关于儒家哲学的诗歌,“中庸”一词取自《论语·雍也》篇,指在道德行为和生活态度上寻求一种平衡的境界。 李公明:作者名字,可能是唐朝的一位学者或文人。 要识中庸义,中庸乃是庸:要想理解中庸的道理,中庸其实就在平常的生活中。 不须求胜解,只此是奇功:不需要追求高深的见解,只需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卓卓孤峰上,明明百草中:比喻中庸之道就像高山上的独立山峰一样显著,又如田野里的各种草木一般普遍存在。 若将声色舍,声色却盲聋:舍弃了声色的诱惑,却反而能够看清声色背后的真相。
去完善
赏析
《中庸》是李公明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人在其中表达了对于中庸之道的独特理解。诗以“中庸”二字开篇,点明了主题,紧接着在第二句中用了一个回文的对仗,强调中庸之道即是平常无奇的道理,不应过分追求深奥的解释,而应该把它当作一种神奇的力量来对待。诗的第三、四句则以卓然独立的孤峰和明亮的百草作比喻,进一步说明了中庸之道的崇高地位和明显可见之处。最后两句则提醒我们,要想领悟中庸之道的真谛,就不能过分追求声色犬马,否则反而会失去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能力,变得盲目无知。整首诗寓意深刻,言辞质朴,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庸》是唐代诗人李公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6年,正值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李公明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他曾担任过御史大夫,后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在流放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民间的疾苦,深感痛心。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念,始终坚守着儒家的道德原则,追求中庸之道。 在这首诗中,李公明以中庸为主题,表达了他的道德理想和人生态度。他认为,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是人们应当努力追求的。他在诗中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遵循中庸之道,不要过于偏激,以免招致祸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