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野花能白又能红,也在天工长育中。
长对秋烟颜色好,岂知人世有春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野花有的白色,有的红色,这也是大自然中的美好景象。它们在秋天烟雾般的颜色下显得格外美丽,但谁知道人类世界还有春天的温暖和煦呢?
去完善
释义
《芙蓉》
作者:李公明
年代:明代
诗中的词句注释如下:
1. 野花:指野外生长的花卉。
2. 白:白色。
3. 红:红色。
4. 天工:大自然的创造力或造化。
5. 长育:长期培育或生长。
6. 对:面对或对着。
7. 秋烟:秋天的烟雾,这里可能指的是雾气或云彩。
8. 颜色好:色泽艳丽。
9. 春风:春天的风,这里可以理解为温暖的气候或美好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芙蓉》,是诗人李公明借芙蓉花表达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的佳作。诗人通过描述芙蓉花的美丽姿态,表达了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联“野花能白又能红,也在天工长育中”描绘了芙蓉花的色彩斑斓和生命力旺盛的特点。芙蓉花在秋日里盛开,以白色和红色为主,既是自然美景的点缀,也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颔联“长对秋烟颜色好,岂知人世有春风”则是诗人的感悟。芙蓉花在秋天开放,虽然它的美丽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心情,但是诗人却想到,这种美丽却无法像春天的花朵那样得到春风的眷顾。这里诗人以一种悲凉的笔触,揭示了生活中无法避免的痛苦和无奈。同时,这也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即尽管生活中会有困难和挫折,但我们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并感激大自然的恩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芙蓉》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公明在贞观年间创作的。这个时期,唐朝国力逐渐强盛,社会繁荣稳定,诗歌文化也达到了高峰。
李公明的生平资料较少,但我们从他的诗作中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他在这首《芙蓉》中描绘了秋江上盛开的芙蓉花,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贞观年间,唐朝皇帝李世民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也纷纷投身于文学创作,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个背景下,李公明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才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芙蓉画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