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群花渐老,向晓来微雨,芳心初拆。
拂掠娇红香旖旎,浑欲不胜春色。
淡月梨花,新晴繁杏,装点成标格。
风光都在,半开深院人寂。
刚要买断东风,袅栾枝低映,舞茵歌席。
记得当时曾共赏,玉人纤手轻摘。
醉里妖饶,醒时风韵,比并堪端的。
谁知憔悴,对花空恁思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各种花卉逐渐衰老,在黎明时的细雨中,它们刚刚开始绽放。轻轻拂过娇嫩的花朵,它们的香气如此迷人,几乎无法抵挡这春天的魅力。淡淡的月光洒在梨花上,晴天里的杏花更显繁茂,这些花朵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此时的风景正好,寂静的院落里花儿争相开放。刚刚购买好春天的气息,婆娑的花枝在舞会上翩翩起舞,留下一片美好的回忆。我还记得当时我们一起欣赏这些花朵,那位美丽的人儿轻轻地摘下它们。醉眼朦胧间,那些美丽的花朵显得格外妖娆;醒来后,她们的风韵依然动人。谁知道现在的我已经憔悴不堪,只能对着这些花儿暗自思念。
去完善
释义
《念奴娇》:词牌名。该词描绘了春天花季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感慨。
1. 群花渐老:指春天的花朵渐渐凋谢。
2. 向晓来微雨:"晓"为黎明、清晨之意;"微雨"为细雨,此句意为在清晨时分下起了细雨。
3. 芳心初拆:"芳心"指花朵,"初拆"指刚开,此句描述花朵刚开始绽放的景象。
4. 拂掠娇红香旖旎:"拂掠"是轻轻掠过之意,"娇红"指的是娇嫩的花朵,"香旖旎"表示香气浓郁。这句诗描绘了花香扑鼻的场景。
5. 浑欲不胜春色:"浑欲"即仿佛要,"不胜春色"意思是无法抵挡住春天的美丽景色。
6. 淡月梨花:形容月光下梨花盛开的美景。
7. 新晴繁杏:"新晴"指雨后初晴,"繁杏"指繁茂的杏树。这句话描绘了雨后初晴,繁茂的杏树上挂满了杏子的场景。
8. 装点成标格:"装点"指装饰点缀,"标格"原指风度、品格,这里用来形容美好的风景。这句话是说美丽的风景装扮成了春天的风貌。
9. 风光都在:"风光"是指春天的美景,"都在"指都在眼前。这句话表达出词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10. 半开深院人寂:"半开"指门扇打开一半,"深院"指幽深的庭院,"人寂"指无人。这句话描绘出词人在寂静的庭院中欣赏花开的情景。
11. 刚要买断东风:"买断"有尽情享受的意思,"东风"代指春风。这一句表达了词人想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
12. 袅栾枝低映:"袅栾枝"是一种下垂的树枝,"低映"指低垂的影子。这句描述的是下垂的树枝在月光下的影子。
13. 舞茵歌席:"舞茵"指跳舞的地毯,"歌席"指唱歌的地方。这句话表明词人曾与友人共同度过歌舞欢宴的时光。
14. 记得当时曾共赏:回想起过去一起欣赏这美好景色的时光。
15. 玉人纤手轻摘:"玉人"指美女,"纤手"形容女子的手纤细柔美,"轻摘"指轻轻地摘下。这句描绘了女子在花前采花的情景。
16. 醉里妖饶:"醉里"指醉酒的状态,"妖饶"指妖娆美丽。
17. 醒时风韵:"醒时"指清醒的时候,"风韵"指风采、韵致。
18. 比并堪端的:"比并"指比较起来,"堪端的"指真实可靠。这句话是说酒醒后的女子依然美丽动人,让人信服。
19. 谁知憔悴:"憔悴"指面容枯槁,这句话表明词人对女子现在憔悴的模样感到痛心。
20. 对花空恁思忆:"对花"指面对花儿,"空恁"指白白地,"思忆"指思念回忆。这句话表达了词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和感怀的诗篇。诗人通过描述花朵的盛开、凋谢以及周围的景致,传达出他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过去经历的感慨。词中透露出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首先,诗人以“群花渐老”开篇,点明季节更替,暗示时间的流逝。随后,通过描绘清晨细雨中的花朵,展现出春景的生机与活力。这里的花儿仿佛也如人心般敏感,受到风雨的侵扰而凋零。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
接着,诗人在描绘春天的不同景物之间穿插了对往事的回忆。他提到曾与友人共同欣赏这美景,甚至还描绘出一位美丽女子摘下花朵的瞬间。这一部分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现实与回忆交融在一起,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元。
在抒发感慨的部分,诗人提到了自己的醉态与清醒时的感受,表达出对过去美好的眷恋。最后,诗人以“谁知憔悴,对花空恁思忆”作结,表达了在时光荏苒、世事如梦之后,他依旧孤寂的心情以及对过去的无尽追思。这种情感既让人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又唤起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念奴娇》是南宋诗人曾觌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60年至1279年之间。
在南宋时期,曾觌是一位备受皇帝宠爱的宫廷文人。他的一生历经了宋高宗、宋孝宗和宋光宗三朝,深受皇室的信任和重用。在这段时间里,他曾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等重要文书。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宋朝廷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曾觌也因为卷入政治斗争而受到排挤。
在这一时期,南宋正处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的历史背景下。北方的蒙古势力逐渐崛起,对南宋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南宋国内的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反抗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曾觌作为一位宫廷文人,一方面需要迎合皇帝的意愿,另一方面又要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操守。这种矛盾的心态在他的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