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元和十三年登第进士
春官南院粉墙东,地色初分月色红。
文字一千重马拥,喜欢三十二人同。
眼看鱼变辞凡水,心逐鹦飞出瑞风。
莫怪云泥从此别,总曾惆怅去年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的南院,粉墙东边,景色刚刚显露出来,月色洒在那儿呈现一片红色。许多骑手簇拥着一千多字的文稿,大家一起欣赏着。我看着鱼儿变化离开平凡的溪水,心中却追随着鹦鹉飞离瑞风的景象。不要责怪从此以后我们就如云和泥一般天各一方了,毕竟我们曾经在去年里惆怅过。
去完善
释义
1. 春官:周礼的六官之一,即礼部尚书,这里借指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或科举考场。
2. 南院:礼部贡院的一部分,这里指考场内的某一区域。
3. 粉墙东:指考场内某一具体的位置。
4. 地色初分月色红:地色,地面上的景物色彩;月色红,月光照在红色的墙壁上,泛出红色的光彩。
5. 一千重马拥:形容众多考生一起骑马进入考场的景象。
6. 三十二人同:指参加科举考试的三十二人一同及第。
7. 眼看鱼变辞凡水:比喻及第的考生从平凡的地位跃升到显贵的高位。
8. 心逐鹦飞出瑞风:比喻及第的考生像鹦鹉一样展翅高飞,远离凡尘。
9. 云泥:云是高空,泥是低地,云泥比喻相距极远,不可同日而语。
10. 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陈标写给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登第的进士们的。首联描绘了春官南院的场景,粉墙东侧,月光映照下的地面呈现出红色。这暗示了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喜悦和荣耀。颔联则强调了这一群优秀士人的才华横溢,他们因共同的成功而欢庆。颈联则用鱼的蜕变和鹦鹉飞翔的形象,表达了这群士子们离开凡俗世界,即将进入高级官僚阶层的期许。然而尾联却笔锋一转,透露了诗人对别离的感伤。虽然登上了人生巅峰,但同样面临着与朋友、同僚分别的不舍。整首诗表达的是成功的喜悦与分别的惆怅交织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唐代元和年间,陈标写下了这首《赠元和十三年登第进士》,以表达对那些在同一时期通过科举考试并获得官职的士人的赞扬。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宪宗在位时期的元和年间(806-820年),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许多文人墨客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陈标在元和年间的生活经历丰富多样。他早年就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受到了时任翰林学士的韩愈的赏识。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败,直到元和十三年(818年)才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这种经历使得他对那些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的人充满了敬佩之情。
在唐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的科举考试主要考察诗赋、经义和策论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程序,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等环节。只有顺利通过这些环节的人才能最终获得官职。
综上所述,《赠元和十三年登第进士》这首诗歌是陈标在元和年间对那些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成功的士人的赞美。这一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以及科举制度的完善都为陈标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