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
日日风吹虏骑尘,年年饮马汉营人。
千堆战骨那知主,万里枯沙不辨春。
浴谷气寒愁坠指,断崖冰滑恐伤神。
金鞍玉勒无颜色,泪满征衣怨暴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天都吹拂着敌骑卷起的尘土,每年都在汉军营里喂马的人。
数千堆战骨不知自己是谁的主,万里的荒芜沙漠看不见春天的气息。
山谷的寒气让人发愁手指都要冻掉了,断崖上的冰层让人担心会滑倒受伤。
华丽的马鞍和缰绳都失去了色彩,眼泪沾满了征衣怨恨暴虐的秦国。
去完善
释义
1. 饮马:给马匹饮水。
2. 长城窟:长城附近的泉源或水井。
3. 日日风吹虏骑尘:虏骑,敌军骑兵;尘,尘土飞扬,表示敌军骑兵进犯。
4. 年年饮马汉营人:汉营,汉朝军营;人,守军士兵。
5. 千堆战骨那知主:战骨,指战死者的尸骨;那知主,不知谁是自己的主人。
6. 万里枯沙不辨春:枯沙,沙漠;不辨春,无法辨别春天的景象。
7. 浴谷气寒愁坠指:浴谷,山谷中的温泉;坠指,手指冻僵脱落。
8. 断崖冰滑恐伤神:断崖,陡峭的山崖;伤神,精神受损。
9. 金鞍玉勒无颜色:金鞍,马鞍镀金;玉勒,马勒镶玉;无颜色,失去光彩。
10. 泪满征衣怨暴秦:怨暴秦,怨恨秦国统治者过于残暴。
去完善
赏析
《饮马长城窟》是唐代诗人陈标的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在边疆戍楼上的思乡之情和对战争的忧愤。
首联“日日风吹虏骑尘,年年饮马汉营人”,描绘了边疆战场的艰苦环境,将士们每日都要面对敌军的侵袭和沙尘暴的困扰。同时,每年都会有士兵在此处喂养战马,揭示了战争的持久与残酷。
颔联“千堆战骨那知主,万里枯沙不辨春”,进一步刻画了战争带来的惨状。战场上堆积如山的尸骨已无法辨认他们的主人是谁,而漫长的沙漠道路中已分不清春天的到来。这是对战争无情、冷漠的形象比喻,表达了对战争中丧生者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憎恶。
颈联“浴谷气寒愁坠指,断崖冰滑恐伤神”,描述了在险恶的环境中,士兵们身处寒冷、陡峭的山谷中,令人忧虑不已。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仍要时刻保持警惕,以防敌人的突袭。
尾联“金鞍玉勒无颜色,泪满征衣怨暴秦”,表达了诗人的悲悯之情。华丽的马鞍和马勒在风霜洗礼下失去了光泽,战士们因思念家乡、怨恨秦国残酷的军事政策而泪流满面。该联借物抒怀,通过描述战马的装饰品来衬托出征战士的艰辛以及他们对家乡的思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饮马长城窟》是唐代诗人陈标的名篇。这首诗描绘了战马在长城脚下饮水的一幕,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感慨和对和平的渴望。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世纪初期,即唐玄宗时期。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逐渐衰弱,边疆战争不断。陈标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关注时事,忧心国事,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慨。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陈标的人生经历也非常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后因触怒权贵而被贬。这段人生经历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也使他更加渴望和平。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热切期盼。
总的来说,《饮马长城窟》这首诗是在一个充满战乱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