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高有感
置酒临重阳,举觞忽不乐。
忆昔登高日,亲朋盛杯酌。
人事经年异,物景但如昨。
生别未会遇,死别已冥漠。
吾生更飘荡,四海无所著。
黄花眼中见,翻令怀抱恶。
莫觅四坐欢,节序正寥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举办宴会恰逢重阳节,举起酒杯却突然不快乐。
回想过去登高的时候,亲朋好友争相敬酒。
人事在一年之间发生变化,景物却依然如故。
活着的时候没能相见,死后已经无法感知。
我的生命更加飘摇不定,四海之内没有归宿。
眼中的菊花仍然美丽,反而让我的心情更加恶劣。
不要寻找四周的快乐,节日的氛围正逐渐消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置酒:准备酒席。
2.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3. 觞:酒杯。
4. 昔:过去,曾经。
5. 杯酌:斟酒。
6. 人事:指人的事情或活动。
7. 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
8. 物景:景物;风景。
9. 但:只;仅。
10. 生别:活着的时候分别。
11. 死别:死去的时候分别。
12. 冥漠:幽暗模糊。
13. 飘荡:漂泊流浪。
14. 四海:指全国各地。
15. 无所著:没有固定的地方。
16. 黄花:黄色的花,这里指的是菊花。
17. 翻令:反而使。
18. 莫觅:不要寻找。
19. 四坐:四周的人。
去完善
赏析
《九日登高有感》是一首表达作者感慨时光流转、人生无常的诗词。通过描述重阳节时的情景,诗人感慨人事变迁、生死离别以及人生的漂泊不定。尽管周围的景物依然如故,但人事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曾经的亲朋好友有的已经离世,有的分散在各地,难以相聚。面对眼前的菊花,诗人更是心生厌恶,因为它的盛开让他更加思念逝去的亲友。诗人在此呼吁大家不要在节日时寻找欢乐,因为这正是人们最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寥的时候。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登高有感》是北宋诗人周行己于熙宁五年(1072年)重阳节时所作。周行己身处变革时期,一生辗转流离,曾受教于王安石,后来因政见不合离开京师,到地方任职。在重阳节这一传统佳节之际,他登高望远,思绪万千,遂写下这首诗篇。
当时,正值北宋中叶,社会政治风云变幻。神宗皇帝即位后,锐意进取,重用王安石等改革派推行新法。然而,这场变法却引发了朝野激烈的争议。周行己虽曾受教于王安石,但在新法实行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其弊端,遂与王安石分道扬镳。此后,他转而推崇儒家经典,倡导学术研究,成为宋代著名学者之一。
在这首《九日登高有感》中,周行己借重阳佳节的登高之景,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漂泊无依的心境。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士人阶层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还为我们揭示出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