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中作四首 其四
闻有官军士,生存仍宦胡。
羞言陇西李,忍对杜陵苏。
椎髻心何似,环刀意岂无。
陈汤那复得,卫律不胜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听说有些士兵还在异族当差为生,
提起陇西的李将军和杜陵的苏武都感到羞耻。
他们的心意并非都像蓬头女真那样单纯,
也许有些人为了生计,不惜沦为敌人的帮凶。
看谁还能像陈汤那样英勇善战,
一旦投降异族,就别想逃脱历史的审判。
去完善
释义
"虏中作四首 其四"的注释如下:
1. "虏中":指的是在敌人的地方,这里指在金人的占领区。
2. "官军":指宋朝军队。
3. "生存仍宦胡":指在金人的统治下,仍然当官的人。
4. "陇西李":李广,西汉名将,因善射而著称,后世称之为"飞将军"。
5. "杜陵苏":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画双绝,被贬至杜陵。
6. "椎髻":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式,此处指代金人。
7. "环刀":一种武器,此处以之形容勇猛的战士。
8. "陈汤":汉朝将领,曾任西域都护,击败匈奴郅支单于,威震边疆。
9. "卫律":汉武帝时降匈奴的将领,后任匈奴的使者,因劝诱苏武投降未果而被杀。
去完善
赏析
《虏中作四首 其四》是一首描绘战争场景的诗歌。诗人刘跂在诗中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士兵们的同情。这首诗中的“虏”指的是敌人,而“官军”则是指自己的军队。
在前两句中,诗人提到了战场上生还的士兵仍然受到敌人的奴役。这里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命运的悲惨。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以陇西的李和杜陵的苏来比喻这些被俘的士兵,表达了对他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接下来的两句则是通过描写士兵的发型和武器,表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和不屈。尽管他们被俘,但他们的内心依然坚定,仍有斗志。最后两句则是对敌人的谴责,希望那些败类能够得到应有的惩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虏中作四首 其四》刘跂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82年,当时刘跂正身处辽国控制下的燕京。这一时期,北宋政权在北方边境面临来自契丹族建立的辽国的强大压力,双方时有战事发生。刘跂作为一名北宋官员,被俘至燕京。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思念家乡、渴望团圆的心情,同时也表现出坚定的决心和对国家的忠诚。这首诗是在刘跂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和个人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