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浯溪

标题包含
浯溪
公泛浯溪春水船,系帆啼鸟青崖边。 次山作颂今几年,当时治乱春风前。 明皇聪明真晚谬,乾坤付与哥奴手。 骨肉何伤九庙焚,蜀山骑馿不回首。 天下宁知再有唐,皇帝紫袍迎上皇。 神器苍忙吾敢惜,儿不终孝听五郎。 父子几何不豺虎,君臣宁能责胡虏。 南内凄凉谁得知,人间称家作端午。 平生不识颜真卿,去年不答高将军。 老来读碑泪横臆,公诗与碑当共行。 不赏边功宁有许,不杀奉皇犹敢语。 雨淋日炙字未讹,千秋万岁所鉴多。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艘小船在水面上轻轻荡漾,挂起的风帆和岸边的鸟儿一同歌唱。这是元结曾经歌颂的地方,他见证了那时的繁荣或磨难。 唐明皇的晚年决策不当,国家大权落入了安禄山手中。唐玄宗从马嵬坡逃脱,走上了寻找恢复天下的道路。他的儿子并没有在九庙大火中受到损伤,却骑上毛驴头也不回地离去。谁曾想还会有第二次复兴的唐朝呢?那时皇帝亲自穿上紫袍迎接太上皇。 我不忍心责备那个把神器交到他人之手的皇帝,毕竟孝道未能尽全。面临豺狼之祸的父子关系如同陌路,又怎么能期待君主与大臣和睦相处呢?南内苑的凄凉有谁了解,人们只关注家里过端午节的事情。 我至今还不认识颜真卿这个人,我没有回应过高力士将军的建议。年岁增长的我读到石碑上的文字泪流满面,应该和您的诗篇一起传扬下去。这不是为了赞扬边关的功勋,也不是为了讽刺皇帝的作为。风雨的洗礼没有使字迹模糊,而是让它经历了时间的考验。
去完善
释义
1. 浯溪:位于湖南祁阳县境内,原是古湘水的支流,今已断流; 2. 公:指唐朝诗人杜甫; 3. 泛:乘舟漂浮; 4. 青崖:即青山,此处意指环境幽静之地; 5. 次山:元结的字,唐代著名文学家; 6. 颂:元结所作的《大唐中兴颂》,记载了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复位的历史事件; 7. 明皇:唐玄宗李隆基的尊号; 8. 哥奴:杨贵妃对李隆基的昵称; 9. 九庙:历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 10. 蜀山:四川一带的山区; 11. 上皇:指唐玄宗复位后的称号; 12. 紫袍:古代官服的一种; 13. 五郎:指黄粱梦中的吕翁; 14. 南内:唐朝京师长安皇宫内的别称; 15. 高将军:指高力士; 16. 老来:年纪较大时; 17. 平生不识颜真卿:讽刺没有辨识贤愚的能力; 18. 不杀奉皇犹敢语:对杀死杨国忠一事的评价; 19. 雨淋日炙:风雨侵蚀,日晒雨淋; 20. 字未讹:字迹清晰,没有变形。
去完善
赏析
《浯溪》一诗以感叹历史的沧桑变化为主题,通过对唐代历史事件的回忆和评述,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对贤良之士的敬仰之情。 首联描述了公泛浯溪春水的场景,以及系帆于青崖边的情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自然风光画卷,也为接下来的感慨铺垫了背景。 颔联提到次山(元结)所作之颂已过去多年,并回顾当年治乱状况。此处表达出诗人对元结这一唐代忠诚之臣的敬意,同时也借此引出了对唐朝兴衰的思考和批判。 颈联暗指唐明皇晚年昏庸,将国家命运交付给安禄山这样的佞臣手中,并对玄宗不顾皇家礼仪、自私回京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接着在随后的两联中,通过对比亲族关系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揭示出玄宗在面对国家危亡时的懦弱无能。指出即使在危急时刻,他也未能承担起一个皇帝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反而消极避世,寄情于骑驴游玩。 之后描述了“皇帝紫袍迎上皇”的历史现象,进一步揭示了李隆基的愚昧和荒淫无度。最后通过“不赏边功宁有许,不杀奉皇犹敢语”两句,向世人传达了一个鲜明的信息:君王在危急关头对国家民族的关注程度,才是衡量其品行的标准。 诗篇末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儒士的赞美以及对具有远见卓识者的敬仰之情,强调了诗歌、碑文作为见证历史的载体的重要价值。整首诗结构严谨,韵律流畅,情感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浯溪》是南宋诗人潘大临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90年左右,正值宋朝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 诗人在这一时期的生活中,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曾一度出仕为官,但因种种原因而离职回乡。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官场的风云变幻和世态炎凉,这使他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信念。 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这个看似繁荣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却敏锐地洞察到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官场腐败等。这些现象让诗人深感忧虑,也激发了他对正义和良知的坚守。 在这样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下,潘大临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的诗歌——《浯溪》。通过描绘浯溪的山水风光,诗人表达了他的孤独、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人性的深深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