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游洞岩

标题包含
游洞岩
跨马绝风烟,夜与云俱宿。 弹琴向窗间,微月挂森木。 晓行岩上路,一溪缘浄绿。 路穷入其中,溪流贯山腹。 岩开类天设,石乱疑鬼伏。 水从何自来,乃尔莹心目。 岩前野僧居,种桃满空谷。 惜已过芳时,不见花芬馥。 平生青霞志,耻受红尘辱。 老我茅三间,兹山疑可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驾驭烈马穿越风烟,夜晚与白云一同栖息。 在窗边抚琴悠扬,柔和的月光洒落在林木之间。 拂晓时分行走在岩石小路上,一条清澈的小溪依傍着绿意盎然。 行至路的尽头进入山谷,小溪蜿蜒穿过山腰。 山岩峭壁犹如天生雕琢,石堆杂乱令人惊叹鬼斧神工。 清澈的水源从何处而来?如此明净足以洗练人心。 在山岩前面有座寺庙,里面住着一些僧人,他们在山谷中种满了桃树。 可惜现在不是春天,看不到桃花盛开的绚烂景象。 我一直向往超尘脱俗的生活,不愿被世俗纷扰所困扰。 年老的我在寻找一间茅屋,而这座山似乎正是理想的选择。
去完善
释义
1. 跨马绝风烟:跨上快马,穿越重重烟尘。 2. 夜与云俱宿:指夜间与白云为伴而住宿。 3. 弹琴向窗间:在窗边弹奏古琴。 4. 微月挂森木:月亮挂在茂密的树林中。 5. 晓行岩上路:清晨行走在通向山洞的路上。 6. 一溪缘浄绿:一条清澈的小溪沿途流淌。 7. 路穷入其中:走尽山路进入山洞之中。 8. 溪流贯山腹:溪水穿流过山腹。 9. 岩开类天设:山洞的开口如同天工之作。 10. 石乱疑鬼伏:怪石嶙峋,仿佛有鬼神潜伏。 11. 水从何自来:询问水源从哪里来。 12. 乃尔莹心目:流水如此清澈明亮。 13. 岩前野僧居:山岩前的僧人住所。 14. 种桃满空谷:在山谷中种植桃树。 15. 惜已过芳时:可惜已经过了桃花盛开的季节。 16. 不见花芬馥:看不到鲜花的香气四溢。 17. 平生青霞志:平生的志向在于向往仙境。 18. 耻受红尘辱:不愿受到世俗纷扰的玷污。 19. 老我茅三间:年老的我住在茅屋中。 20. 兹山疑可卜:觉得这座山可以作为我的归宿。
去完善
赏析
《游洞岩》是明代诗人徐文卿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诗人在游历洞岩时,以流畅的笔墨描绘了山水的雄奇和清幽。 首联“跨马绝风烟,夜与云俱宿”中,作者以骑马的视角,展现出旅途中远离世俗纷扰、在云端歇息的场景。这种宁静的氛围为下文进一步描绘洞岩的自然景观做了铺垫。 颔联“弹琴向窗间,微月挂森木”中的琴声,使画面增添了高雅的韵味。月光下的林木显得格外幽静,营造出一种超尘脱俗的氛围。 颈联“晓行岩上路,一溪缘浄绿。路穷入其中,溪流贯山腹。”描绘了清晨行走在山路上,发现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穿过山间的美景。 接下来的两联“岩开类天设,石乱疑鬼伏。水从何自来,乃尔莹心目。”“岩前野僧居,种桃满空谷。惜已过芳时,不见花芬馥。”则更加细腻地描绘了洞岩中奇石怪石、流水潺潺的景色。 尾联“平生青霞志,耻受红尘辱。老我茅三间,兹山疑可卜。”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意愿,愿意在此山水间寻找心灵的寄托,以此躲避世俗的纷扰。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洞岩的奇特景色和诗人的心境。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向往自然、逃避红尘的出世思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洞岩》是南宋诗人徐文卿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宋金对峙时期。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然而这也激发了文人墨客对山川自然的热爱和探索。 徐文卿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可能遭遇了诸多挫折,但大自然的美景使他暂时忘却了烦恼,游历于山山水水之间。在游洞岩的过程中,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自然界中的美好瞬间,并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它们记录了下来。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