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州夜坐
炎洲苦三伏,永日卧孤城。赖此闲庭夜,萧条夜月明。
独歌还太息,幽感见余声。江近鹤时叫,山深猿屡鸣。
息心观有欲,弃知返无名。五十知天命,吾其达此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炎热的三伏天里,炎洲的人们饱受困苦,白天躺在孤寂的城市里。只有在这寂静的夜晚,人们才能在院子中暂时逃离苦热,仰望那明亮的月光。
孤独的人低声歌唱,心怀忧虑却无人倾听,只能独自叹息。那些压抑的情感无法得到宣泄,只好化作回荡在空中的微弱声音。江边时常传来仙鹤的叫声,山林深处则总有猴子在哀鸣。
为了平静内心,我们需要观察并克服欲望;要抛弃智慧,回到本真的生活状态。到了五十岁就能了解生命的真谛,我们或许能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
去完善
释义
1. 炎洲:古代指岭南一带。这里借指湖南岳阳一带。
2. 三伏: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一般为农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末伏)。
3. 永日:漫长的白天。
4. 孤城:孤单的城市。这里指岳阳城。
5. 闲庭:悠闲的庭院。
6. 萧条:冷落的样子。
7. 太息:叹气。
8. 幽感:深沉的情感。
9. 余声:回声。
10. 鹤时叫:白鹤时不时地叫着。
11. 猿屡鸣:猿猴屡次发出叫声。
12. 息心观有欲:通过静心来观察自己的欲望。
13. 弃知返无名:抛弃知识,回归无名的境界。
14. 五十知天命:古人认为到了五十岁就知道了自己的命运。
15. 吾其达此生:我大概能理解自己的人生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夏日炎炎的夜晚独自静坐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渴望心灵宁静、放下执着的心境。在炎热的夏天,诗人在孤独的城市里度过漫长的日子。然而,在这个寂静的夜晚,他感受到了难得的清凉与宁静。月光洒在庭院中,显得格外明亮。
诗人独自一人唱歌,感叹生活的艰辛。周围的环境也衬托出他的心境:远处江边的鹤不时地叫着,山中深处的猿猴也屡次发出哀鸣。这些都让诗人感到内心的沉重与孤独。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诗人尝试平息内心的欲望,抛弃无谓的知识。他认为,五十岁应该知道自己的命运,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这首诗以朴素而真挚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岳州夜坐》是唐朝诗人张说在安史之乱后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逐渐衰落,边疆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张说本人也是一位历经坎坷的文人。他年轻时便才华横溢,曾担任朝廷要职,但因直言敢谏,屡次遭贬。天宝年间,他又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降为岳州刺史。在岳州期间,他深感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多舛,因此在夜坐时创作了这首《岳州夜坐》。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以及他在困境中的坚定信念。诗中提及的“湘水”、“庐山”等景物,既是实景描写,也是象征手法,寓含着诗人对家乡和国家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