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江汉亭忆南轩
亭下双来绿玉虬,岷嶓万里会吴头。
江穿南北天心过,汉接东西地脉流。
水上龙争方一梦,山中鹊起已千秋。
张刘精爽知何在,安得同来赋远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亭下双来绿玉虬:亭子下面有两只绿色的玉雕成的龙。
岷嶓万里会吴头:岷山和嶓冢相隔万里,在这里相聚。
江穿南北天心过:长江穿越南北,从天心处穿过。
汉接东西地脉流:汉水连接东西,沿着地脉流淌。
水上龙争方一梦:水上龙的争夺就像一场梦。
山中鹊起已千秋:山中鹊鸟的起飞已经过去了千年。
张刘精爽知何在:张籍和刘禹锡的精神风采现在在哪里呢?
安得同来赋远游:怎么能一起来到这里,共同吟咏远方的旅程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武昌:古代县名,位于今中国湖北省东南部。
2. 江汉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座古亭。
3. 南轩:这里指的是湖北武昌的南轩亭。
4. 岷嶓:即岷山,位于四川省北部,是中国长江流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5. 吴头:指长江下游地区,此处可理解为武昌一带。
6. 天心:天空的中心,此处指江水穿过的中央地带。
7. 汉:指长江支流汉江。
8. 龙争:比喻英雄豪杰争胜,此处以龙舟竞渡象征武昌地区的繁荣景象。
9. 鹊起:形容事物迅速兴起,这里用来赞美江汉亭的兴起和历史地位。
10. 张刘:张九龄和刘禹锡,唐朝时期的著名文人,曾分别担任过荆州长史和朗州司马,与武昌有一定关联。
11. 精爽:精神清爽,此处意指张刘二人的才情和风采。
12. 安得:怎么能够。
13. 赋远游:创作描绘远方风景的诗篇,此处指作者设想与张刘一同游览江汉亭的情景。
去完善
赏析
《武昌江汉亭忆南轩》是南宋诗人章采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中描绘了武昌江汉亭的壮丽景色,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首联“亭下双来绿玉虬,岷嶓万里会吴头”,写的是江汉亭下的绿水如绿玉虬龙般蜿蜒流淌,与万里之外的岷山、嶓冢汇聚于吴头。这里以“绿玉虬”比喻江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江河奔流的壮观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江山壮美、江山永固的寓意。
颔联“江穿南北天心过,汉接东西地脉流”,进一步描绘了长江与汉江的壮丽景象。诗人用“天心过”和“地脉流”来形容长江与汉江的水势,表现出了江水滔滔、奔腾不息的气势。同时,这两句诗也寓含着江山统一、国泰民安的祝愿。
颈联“水上龙争方一梦,山中鹊起已千秋”,诗人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比喻为争斗的龙和鹊起的山,以此表达对这些人物的敬仰之情。这里的“龙争”和“鹊起”分别代表了三国时期东吴与蜀汉的斗争以及东晋时期的桓温北伐,表达了诗人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感慨。
尾联“张刘精爽知何在,安得同来赋远游”,诗人提到张华和刘禹锡这两位在历史上有名的文人,表达了与他们一起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热切愿望。这里以张华、刘禹锡为例,表明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关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武昌江汉亭忆南轩》出自南宋诗人章采之手。关于章采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我们从诗题中的“武昌江汉亭”可以看出,这首诗描绘的是章采在武昌的所见所感。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更是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之一。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给诗人带来了无尽的灵感。
其次,章采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当时,南宋正处于岳飞北伐失败后向金称臣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加剧,人民生活困苦。这种时代背景下,章采的个人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多次科举不第,最终在65岁时才中进士,并在晚年出仕为官。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在他的诗歌作品中表现出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综上所述,章采这首《武昌江汉亭忆南轩》是在他担任武昌县令期间创作的。在这一时期,他不仅体验了武汉的地理风情,更通过自己的宦海沉浮和对民间生活的观察,深刻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