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夕不出偶成
晚岁光阴只自惊,眼中乐事叹何曾。
雕鞍绣幰多游子,纸帐蒲龛一病僧。
尘翳扫除方寸地,光明散作百千灯。
维摩丈室跏趺坐,千息调匀唤不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晚岁":指晚年。
2. "雕鞍":精美的马鞍,代指华贵的出行。
3. "绣幰":装饰华丽的马车,代指豪华的出行工具。
4. "游子":离家远行的人,这里泛指参加元宵灯会的人群。
5. "纸帐":一种用细密纸张制作的蚊帐,多见于古人卧房。
6. "蒲龛":用蒲草编织的坐垫,用于礼佛或禅修时。
7. "尘翳":尘埃蒙蔽,比喻内心的烦恼和忧虑。
8. "方寸地":心头的意思。
9. "光明":指灯火的光亮。
10. "百千灯":形容灯火众多,热闹非凡。
11. "维摩丈室":借指佛门净地。"维摩"是印度佛教中的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其居所被称为"维摩丈室"。
12. "跏趺坐":佛教的一种坐姿,即双足交叉盘腿而坐。
13. "千息":呼吸上千次,形容持续的时间长。
14. "调匀":调整均匀,这里指呼吸平稳。
15. "唤不譍":不回应呼唤,形容保持禅定状态,不受外界干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蔡戡在元宵节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在晚年生活中对生活的感叹和对世事的洞察。诗的首联描述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和生活中的乐事很少的现状。颔联则通过描绘游子和病僧的对比,展现了世间的百态。颈联则以灯光为喻,象征着诗人试图净化心灵,摆脱尘世纷扰的愿望。最后,通过描述自己在寺庙中静坐参禅的场景,传达出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既有对生活的无奈,又有对心灵的救赎,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哲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灯夕不出偶成》是南宋诗人蔡戡的一首描绘元宵节气氛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的历史变革,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然而,尽管外部环境严峻,南宋人民仍然保持了旺盛的文化活力和生活热情。
在创作这首诗时,蔡戡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曾任国子监主簿、权工部尚书等职,后因参与政治斗争而被罢官。在这段时间里,蔡戡对时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民间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元宵节期间观察到了人们欢庆节日的场景,因此写下了这首《灯夕不出偶成》。
此外,元宵节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这个时期,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赏花灯、猜灯谜等,以祈求平安吉祥。蔡戡通过描述元宵节的氛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