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墨梅
谁作横枝太逼真,枝头的皪眼俱明。
也知笔力窥天巧,无奈清香画不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在绘制横生的枝条太过逼真?
枝叶上的点点亮点都显得分外明亮。
虽然知道画笔功力能够揣摩造化的精巧,
却奈何难以画出那清雅的香气。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横枝:指画作中描绘的梅花枝条。
2. 逼真:形容形象或神态非常逼真。
3. 皪眼:明亮的花蕾。皪,明亮。
4. 笔力:画笔的技巧和力量。
5. 天巧:大自然的巧妙。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题墨梅》中,诗人蔡戡通过对画作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首先,他提到“谁作横枝太逼真”,暗示了画家技艺的高超,使画作中的梅花枝条栩栩如生,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接着,他用“枝头的皪眼俱明”来形容梅花花朵的生动形象,仿佛每一朵梅花都在向我们展示着它们的美丽与生命力。然而,尽管画家的技艺已经十分高超,他仍然无法将梅花的清香完美地呈现出来。这是因为,有些东西是画笔无法触及的,如自然的气息、生命的质感等。在这里,诗人通过“也知笔力窥天巧,无奈清香画不成”表达了这种遗憾,同时也传达出艺术创作的无尽追求和局限性。这首诗歌既是对画作的赞美,也是对艺术创作本身的思考,富有哲理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墨梅》是南宋诗人蔡戡创作的一首描绘墨梅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74年,当时南宋正处于金国威胁下,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政治腐朽、民生凋敝。
蔡戡在这一年的人生际遇颇为跌宕。他原本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将领,后因战事失利被贬谪至江西,流寓在江西期间,他游历山川,创作了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包括这首《题墨梅》。诗人在观赏墨梅时,不禁联想到自身命运和国家兴亡的忧虑,通过笔墨将这忧国忧民的情感寄寓于诗中。
在这一时期,南宋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南宋边境,而南宋朝廷却采取妥协政策,这使许多有志之士感到忧虑。同时,国内政治腐败严重,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蔡戡等文人志士纷纷通过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希望能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操,共同保卫国家。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