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中秋
出望月轮小,不如临海生。
又疑今夜看,难比故乡明。
立柏正无影,清猿偏有声。
数家弦管外,专此照离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亮悄悄爬了出来,宛如一个小小的圆盘,但它无法与大海相比。
我怀疑今晚看到的月亮没有我的家乡明亮。
柏树矗立着,它的影子也显得刚劲有力;清新的山风吹过,山谷中的猴子发出刺耳的尖叫声。
在远处几家人的欢声笑语中,那轮明月似乎特意照亮了我和家乡间的距离,让我更加怀念远方的亲人。
去完善
释义
1. 湘中:湖南省中部地区。
2. 望月轮小:月亮看起来较小,表明此时并非满月。
3. 临海:靠近大海的地方。
4. 今夜看:今晚看到的月亮。
5. 故乡明:指家乡看到的月亮更明亮。
6. 立柏正无影:意指月亮照射下的树影。
7. 清猿偏有声:夜深人静时,猿猴的叫声显得格外清晰。
8. 数家弦管外:月光下数家灯火之外的景色。
9. 专此照离情:特地用明亮的月光照亮离别的情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身处异地、他乡的中秋佳节时的心情。首联通过对比月亮的大小与生长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外部环境的感慨;颔联则通过表达对故乡明月的思念,进一步强调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颈联通过对立的柏树和清猿的描述,表现了自然界中的情景;尾联则指出,在离家的岁月里,唯有明月能够慰藉心中的情感。整首诗歌情感深沉,语言优美,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思乡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湘中中秋》是南宋诗人徐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25年,正值徐照离乱南迁之际。
此时,南宋正处于金人入侵,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介书生,徐照虽未直接参与抗金战争,但亲眼目睹了战乱带来的苦难和流离失所的百姓生活。他努力通过自己的文字来记录、揭示现实社会的矛盾,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
然而,在这样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徐照也试图寻找心灵的慰藉。在他居无定所的生活中,借助诗歌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宁静生活的向往。因此,在这首《湘中中秋》中,既有对现实的关注,也有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充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