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戍妇

标题包含
戍妇
去岁辞家戍陇西,玉关消息渺天涯。 深秋别恨向谁诉,挂壁空靴生网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一夔,字时举,号古愚,明朝人,生卒年不详。他是明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以博学多才、品行高洁而著称。 方一夔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厚的造诣。他的学问广...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去年离家到陇西戍边,遥远的玉门关消息缥缈无定。 深秋天凉离别时的怨恨能对谁说?只有墙上挂着的那双没穿的战靴生出网丝般的裂痕。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戍妇:古代戍边的妇女。 2. 陇西:古地区名,位于甘肃省南部,是古代中原与西羌的交界地区,这里代指边疆。 3. 玉关: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古代中国西部的重要关卡,这里代指边关。 4. 别恨:离别时的愁苦之情。 5. 挂壁:挂在墙上。 6. 空靴:无人穿的靴子。 7. 生网丝:生出蛛网般的细丝。
去完善
赏析
《戍妇》是南宋诗人方一夔所作的一首思亲诗。全诗表达了一位远戍边地的士兵妻子思念丈夫的心情。诗人通过对戍妇生活细节的描绘,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她身处异乡、盼望亲人归来的渴望之情。 首句“去岁辞家戍陇西”,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身份。诗人以简练的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去年,地点——陇西,以及主人公的身份——戍妇。这表明诗人一开始就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沉重的氛围。 第二句“玉关消息渺天涯”,形象地描绘了戍妇对丈夫的担忧。诗人用“玉关”来形容边塞之遥远,表达了戍妇难以得知丈夫平安与否的忧虑。同时,“消息渺天涯”也揭示了戍妇与丈夫之间的沟通困难,使得情感的距离变得更加遥远。 第三句“深秋别恨向谁诉”,通过季节的变化突显了戍妇的孤独与悲伤。在萧瑟的秋天,戍妇心中的离别之苦更加沉重,但无人倾诉。这一句将戍妇内心的无助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一句“挂壁空靴生网丝”,是对戍妇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挂在墙上的空靴意味着丈夫长久未归,网丝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这句诗进一步加深了戍妇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她深切的同情与关爱。 整首诗通过叙述戍妇的日常生活,表现了她在艰苦环境中所承受的思念与担忧。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戍妇那份深沉的感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戍妇》是南宋诗人方一夔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 此时正是南宋与金国战争频繁的时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方一夔通过描绘戍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方一夔生活在这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众的同情,使他成为了一位关心时政、关注民生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往往以生动的人物和情节,揭示出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首《戍妇》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首诗中,方一夔描述了一位戍妇的悲惨命运。她的丈夫在战场上为国捐躯,而她则在家中苦苦等待丈夫的归来。然而,等来的却是战死的噩耗。诗人通过对这位戍妇的描绘,表达了对于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痛苦的深深忧虑。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主题和感人的艺术手法,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它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具有强烈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