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
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有些寒在。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白发潘郎宽沈带。怕看山、忆他眉黛。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悄然来临,还未减掉衣衫却已显露出那份深深的忧愁。元宵节过后,感到有一丝寒意袭来。细雨如丝,编织着窗帘的帷幕;静谧的小巷深处,没有人迹;春天早已提前来到了人间,杏花已经在贩卖了。
头发花白的青年,宽下了厚重的腰带,生怕看到那片青山回忆起她的黛眉。那碧绿的芳草映照出长长的裙摆,蒙蒙的烟雾使头发显得格外黑亮,那些难忘的故园踏青的日子,时常在脑海中浮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正月十八日: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节”。过了这天,人们可以开始收取灯盏的装饰物。
2. 收灯:古代风俗,庆祝过年的一种仪式。这个仪式通常在元宵节之后,意味着过年的活动结束。
3. 有些寒在:指感到寒气逼人。
4. 小雨空帘:意思是细雨如丝,像薄帘一样笼罩着世界。
5. 白发潘郎宽沈带:比喻年纪大的男子头发变白,腰围增大。
6. 怕看山、忆他眉黛:描写作者思念家乡的情绪。这里将青山比作女子的眉毛,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7. 草色拖裙,烟光惹鬓:描绘春天的景色。
8. 故园:指作者的故乡。
9. 挑菜:古代的风俗之一,表示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婉约的笔触描绘了早春时节的场景。首句“不剪春衫愁意态”通过描述人们穿着尚未裁剪的春衫,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人们的期盼之情。接下来的“过收灯、有些寒在”则暗示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已过,春意渐浓但仍有寒意。
“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三句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早春画卷,细雨中的窗帘、寂静的巷子,以及早早开始售卖的杏花,都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脚步。
下阕则通过对白发潘郎的描绘,表现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怕看山、忆他眉黛”传达了一种担心离家太远而不能及时回家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年老的担忧。
最后三句“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则是通过对草色、烟光的描绘,回忆起了故乡的春天和挑菜节,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深深地眷恋。整首词充满了对春天、对故乡的深情厚谊,让人感受到了春天所带来的希望和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是南宋著名词人史达祖的作品。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年份未知。
史达祖在南宋时期是一位才情出众的文人,他精通音律、善于作词。然而,由于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担任皇帝的文学侍从,因此他的诗词作品多为应制之作,缺乏深入人心的社会现实反映。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虽然表面上仍然保持着繁荣富强的局面,但实际上内部已经腐败不堪,外患不断。史达祖身为皇帝的近臣,对于这样的现实自然有着深刻的认识。然而,由于身份的限制,他无法直接表达出对社会的关切和忧虑,只能通过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词中,史达祖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现实的不满。特别是“杏子梢头香蕾破”一句,更是含蓄地揭示了当时的时局和社会现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