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二十一首 其五
寰中独照万机息,壸外分权六国清。
四海晏然王化里,不须当道话升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广大的世界中独自照看所有事物,让六国内部的权力纷争得以平息。四海之内都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根本不需要在大路上谈论和平繁荣。
去完善
释义
1. "寰中":指的是整个宇宙、世界。这里可以理解为广大的地方或领域。
2. "独照":独自审视、洞察事物。
3. "万机":指各种事情。"息"表示停止、消除。
4. "壸外":即宫廷之外的地方,这里比喻的是民间或地方。
5. "分权":分享权力或分担职责。
6. "六国清":字面意思是六个国家处于平静状态,这里可能是指国家间的和谐共处。
7. "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8. "晏然":意指平静安定。
9. "王化":意为帝王的教化、治理。
10. "不须":不需要。
11. "当道":路中间或交通要道上。
12. "升平":平安昌盛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颂出自释坚璧的《偈颂二十一首》。其中,“寰中独照”指的是在广大的世界中独自领悟、观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万机息”则表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壸外分权六国清"描述的是作者身处尘世之中,却在内心划分出一方清静之地,以此实现心灵的解脱。此句中的“六国清”可以理解为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心境。
"四海晏然王化里"意味着诗人以开阔的心胸包容万象,将四海之内的一切都看作是和平共处的景象。这里的"王化"是指一种理想的政治局面,即通过国王的教化来实现国家的和谐统一。
最后一句“不须当道话升平”表达出诗人的洒脱态度,他并不追求眼前的安逸与和乐,而是力求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整首诗以超脱的态度反映了诗人洞察世事的智慧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二十一首 其五》是宋代诗人释坚璧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即北宋和南宋时期。
释坚璧(生卒年不详),又名法照,浙江天台县人,南宋时的高僧,专攻天台宗经论。他是世所公认的“一代台宗主”,在佛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宗教文化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演变。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华夏大地上传播繁衍,逐渐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天台宗则是中国佛教四大禅宗之一,秉承着菩萨行、一心三观等核心教义,传承有序,影响深远。
释坚璧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成长为了一位高僧。他以其深厚的学术素养和修行经验,写下了这首富有哲理的禅诗。《偈颂二十一首 其五》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认知和体验,体现了天台宗的理念和实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