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泉州僧
洛阳桥下千寻水,象骨峰前万叠山。
一口为渠吞却了,更无踪迹在人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洛阳桥下的河水深不可测,象骨峰前的山峦层层叠叠。
它们像一条河流被一口井吞噬消失,在这世界上再无痕迹可寻。
去完善
释义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的一座古代石拱桥,建于宋代,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象骨峰:在福建省境内的一处山峰,具体位置不详。
一口:这里指代洛阳桥下的千寻水和象骨峰前的万叠山,因为它们都被诗中的主角“泉州僧”所吞没,所以用“一口”来形象地描述这个行为。
渠:他,这里指的是泉州僧。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洛阳桥”和“象骨峰”这两座著名的景物开篇,描绘出一幅宏大的山水画卷。然后,用“一口为渠吞却了”的隐喻手法,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无力感,同时也是对人类无法永久保留美好景物的感慨。最后的“更无踪迹在人间”又传达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以及人对永恒的追求与失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泉州僧》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之手,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这一年,杜甫结束了他在长安为期十年的求仕生涯,回到了故乡洛阳。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从献赋待选到被任命为河西县尉、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等低级官职的过程,最终因对现实政治的失望而辞官回乡。
在杜甫生活的时期,唐朝社会繁荣,文化昌盛,佛学发展迅速。泉州作为南方的重要城市,成为了佛教传播的中心之一。许多僧人从泉州出发,云游四方,弘扬佛法。这首诗正是杜甫在与这些僧人的交往过程中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信仰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