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桑泽卿归天台

标题包含
送桑泽卿归天台
野鹤昂然不可羁,伴行双屐一筇枝。 屈公萧寺三旬客,益我空囊几卷诗。 乱帙检残烧烛夜,浅杯流向落花时。 春光只恋西湖好,不念台山老桂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悠闲自在的野鹤无法被束缚,它们陪伴着我漫步在这山水之间。我拿着竹杖,脚踏一双木屐,形影不离。在这里,我受到了屈子的热情款待,感受到了他寺院里的宁静与和谐。他慷慨赠予我的诗书,为我带来了一份份宝贵的财富。在这样的夜晚,我燃起烛火,翻阅着这些珍贵的诗篇;在花落之际,我们举杯共饮,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然而,美丽的春光似乎只留恋那西湖的美景,却未曾顾念过这山中的修行者们。
去完善
释义
1. 野鹤:比喻超凡脱俗的人。这里指桑泽卿。 2. 昂然:骄傲、高傲的样子。这里指桑泽卿的个性高洁、无拘无束。 3. 可羁:可以束缚、制约。这里表示桑泽卿不愿被世俗约束。 4. 双屐:指鞋子的底部有两层,类似现在的高跟鞋。这里指的是走路时的声响。 5. 一筇枝:指桑泽卿拿着一根竹杖。筇是一种竹子,可用于制作拐杖。 6. 屈公萧寺:指唐代诗人杜甫在萧寺居住过一段时间。萧寺是佛教寺庙的一种。 7. 三旬:指一个月的时间。 8. 益我空囊:指杜甫在萧寺期间,虽然生活贫困,但创作出了很多诗歌。 9. 乱帙检残烧烛夜:形容在夜晚查找书籍的情景。乱帙指散乱的书籍;检残指查找残篇断简。 10. 浅杯流向落花时:指喝酒赏花的场景。浅杯指小杯子;流向落花时指一边赏花一边喝酒。 11. 春光只恋西湖好:指春天的景色只有在西湖才能领略到。 12. 不念台山老桂枝:指杭州的天台山上有很多古老的桂树,但在李兼眼中却没有西湖的美景。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送桑泽卿归天台》中,李兼以野鹤的形象比喻桑泽卿的潇洒不羁,以及他行走天涯、游学四方的生活态度。“伴行双屐一筇枝”意味着他与朋友相伴,虽贫贱而不改其志。“屈公萧寺三旬客,益我空囊几卷诗”则表达了诗人与桑泽卿在短暂相聚中的深厚友谊和才情共鸣。他们一起度过烧烛夜读的时光,共享着浅浅的酒杯,在落花飘零之时更是增添了一抹诗意。然而,桑泽卿却要告别这美好的时光,回归天台山的家乡。对此,诗人感叹道:“春光只恋西湖好,不念台山老桂枝。”此处“春光”既指美好的时光,也寓含着人生匆匆的美好岁月。诗人通过对比西湖的美景与天台山的古老桂树,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故乡思念的深切情感。整首诗画面感强烈,诗意盎然,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丰富的人生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桑泽卿归天台》是唐代诗人李兼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这个时期,唐朝国力鼎盛,但社会矛盾也逐渐加剧,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在这个时期,李兼的人生经历颇为曲折。他原本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但因家道中落而不得不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后来,他在京城长安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切磋诗文,逐渐崭露头角。然而,由于当时官场腐败严重,他多次科举失利,未能跻身仕途。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创作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天宝年间,唐朝社会表面上繁华盛世,但实际上已暗藏危机。一方面,统治者沉迷于享乐,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兼的诗作充满了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 《送桑泽卿归天台》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李兼通过对朋友桑泽卿的送别,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通过描绘天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