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莎鸡

标题包含
莎鸡
悲思亦何苦,繁声咽未休。 家庭残月曙,衰草故园秋。 物化终归尽,年华迅若流。 要当期子夜,相与和商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悲伤为何如此痛苦,嘈杂的声音仍在不停回响。 家中的曙光渐渐显露,秋天的衰草使故乡显得格外萧瑟。 万物终究会消亡,时光如流水般匆匆逝去。 我们应该期待那漫漫长夜,一起吟唱商颂之歌。
去完善
释义
1. "悲思":指悲伤的心情或思考。 2. "繁声":形容声音繁多。 3. "咽未休":意指声音不断。咽,这里用作动词,意为停止。 4. "家庭":指家中。 5. "残月曙":形容即将落下的月亮以及初升的曙光。曙,曙光。 6. "衰草":枯萎的草。 7. "故园":故乡。 8. "物化":指事物变化。 9. "期":期待。 10. "子夜":即午夜,指半夜时分。 11. "和":唱和,此指一起唱歌。 12. "商讴":指《诗经·商颂·那》中歌颂天神的内容。
去完善
赏析
《莎鸡》是诗人李兼的一首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首联“悲思亦何苦,繁声咽未休”描绘了莎鸡啼鸣的声音接连不断,倾诉着悲思之苦。颔联“家庭残月曙,衰草故园秋”通过“家庭”的破败与“故园”的荒芜,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忧虑之情。颈联“物化终归尽,年华迅若流”表现出万物有生有灭的自然规律,以及时光流逝、岁月蹉跎之感。尾联“要当期子夜,相与和商讴”则表达了诗人期待与民众共度艰难、共创美好未来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莎鸡》是唐代诗人李兼的一首诗作,创作于公元9世纪初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唐末五代时期的动荡之中,战乱频繁,民生疾苦。李兼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墨客,他深深关注着国家局势和社会现实,将自己的感慨和对民生的忧虑寄托在诗歌中。 李兼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热爱文学创作。然而在他成年后的岁月里,历经了社会的动荡和战乱的磨难,使得他的生活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他曾在朝廷担任官职,却因政见不合而辞官回乡,过上了隐逸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目睹了民间的疾苦,感受到了百姓的苦难,这使他更加坚定了对国家局势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忧虑。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李兼以莎鸡为喻,表达了他对世事无常、民生多艰的感慨。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莎鸡的形象和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态。通过对莎鸡的描绘,李兼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传达出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