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
送者临门庑,征人暮路歧。
翻思津遣后,可奈独归时。
岁旱田畴薄,家贫母子离。
能忘手中绵,密密缀衣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送到家门口外,离别的人却在黄昏的路旁。想起过去的分离,独自一人回家时的无奈。年景不好庄稼歉收,家里贫穷母子分别。只能忘记手中的棉花,用它密密地缝补衣物。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送者:送行的亲友。
2. 门庑:指房子的大门。
3. 征人:即将远行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4. 暮:傍晚时分。
5. 路歧:道路分岔的地方。
6. 翻思:回想。
7. 津遣:渡口的送别。
8. 可奈:如何忍受。
9. 独归:独自归来。
10. 岁旱:指年成不好,农作物收成差。
11. 田畴薄:田地收益微薄。
12. 家贫:家境贫寒。
13. 母子离:母亲和孩子分离。
14. 手中绵:手中的棉絮。
15. 密密:密集地。
16. 缀衣湿:把棉絮沾湿后再织入衣物中,以便保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李兼在离别时的惆怅和忧伤之情。首联通过描绘送别的场景,突出了诗人在离别时刻的沉重心情。颔联则通过对比离别前后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于独归时刻的无奈与不舍。颈联揭示了诗人家庭贫困的现状,强调了母子离别的现实原因。尾联则以细节描绘手法展现了诗人离别时的心情,体现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关爱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富有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离家》是唐朝诗人李兼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在离别故乡时的深切情感。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750年左右,正值唐玄宗时期。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但社会矛盾也逐渐加剧。李兼作为一位士人,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科举制度的弊端使得许多有才华的人难以获得公正的评价,这使李兼感到迷茫和失望。
在这一时期,唐朝的诗歌创作也进入了繁荣期,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离开故乡之际,李兼以这首《离家》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在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挣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