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苦
地僻尘心远,台高纵目赊。
鹭明烟际渚,鸟篆雨余沙。
橡栗骈秋实,鸡冠媚晚花。
断无车马客,来问野人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土地偏远,心灵远离尘世纷扰;
高楼台阁,放眼眺望,视野开阔。
白茫茫的水面上,白鹭若隐若现;
雨滴落在沙滩上,如鸟篆般美丽。
秋天橡树的果实挂满枝头,累累硕果;
傍晚时分,鸡冠花盛开,娇艳动人。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繁华热闹;
只有寂静的乡村人家,与世无争。
去完善
释义
1. 地僻:指地理位置偏僻,远离尘世喧嚣。
2. 尘心:这里指世俗纷扰之心。
3. 台高纵目赊:台高,指地势高处的亭台楼阁;纵目,放眼望去;赊,遥远。这句意思是站在高处放眼望去,视野开阔且遥远。
4. 鹭明烟际渚:鹭,一种水鸟;烟际,烟雾弥漫的水边;渚,水中小洲或高地。这句描绘了白鹭在水边的情景。
5. 鸟篆雨余沙:鸟篆,比喻鸟类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雨余,雨后。这句是写雨后鸟儿在沙滩上留下足迹的景象。
6. 橡栗:橡树果实,即橡子;秋实,秋天成熟的果实。这句是说橡树的果实成熟了。
7. 鸡冠:鸡头状的花卉;晚花:指秋天的花卉。这句描述的是鸡冠花在晚秋时节盛开的美景。
8. 断无:绝无;车马客,指富贵有地位的访客。这句表达的是山野间的农家生活宁静而自足,不会受到外界干扰。
9. 野人家:指居住在山野乡村的普通百姓。
去完善
赏析
《山居苦》是唐代诗人李兼创作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五言律诗。诗中表现了作者身处偏远、空气清新、风景秀丽的山中环境的宁静与舒适。下面是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地僻尘心远,台高纵目赊”,通过描述地理环境和登高望远的方式,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一种赞美。“地僻尘心远”表明了地处偏僻,远离尘世纷扰,让心境变得宁静;“台高纵目赊”则表达在高处眺望远方时,视线能够延伸到更远的地方,视野开阔,让人心旷神怡。
颔联“鹭明烟际渚,鸟篆雨余沙”,形象地描绘了山间的美丽景致。白鹭在烟雾弥漫的水边飞翔,更显出其清晰和鲜明;雨后鸟儿在沙滩上留下的脚印,如同篆体字一般细腻柔美。这两句展现了大自然神奇的鬼斧神工和生物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橡栗骈秋实,鸡冠媚晚花”,描述了秋天硕果累累和傍晚花开的美景。橡树和栗子树上果实累累,是秋天的丰收景象;而鸡冠花在傍晚时分仍然开得娇艳动人,表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与活力。
尾联“断无车马客,来问野人家”,表达了作者居住在深山之中,鲜有车马过客来访的宁静生活和与世无争的心态。这是一种超脱世俗喧嚣、享受大自然的怡然自得的心境。整首诗通过对自然风光、动植物生态的描绘以及无人打扰的山居生活的表现,彰显了作者隐逸之志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居苦》是唐代诗人李兼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艰苦生活,表达了其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首先,关于诗词的创作时间。李兼活跃于唐朝中期,即公元8世纪至9世纪之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然而,李兼在这个繁华盛世选择了隐居山林,可见他对尘世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其次,关于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李兼生平的详细信息已无从考证,但根据他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推测他曾在朝为官,但因厌倦世俗纷争而选择归隐山林。他在《山居苦》中描绘了自己在山中的艰苦生活,如“冬无炉炭宜”、“夏有蚊蝇毒”等,这些描述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失望和无奈。
最后,关于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唐朝时期,儒家思想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士人阶层普遍追求功名利禄。然而,李兼却选择了与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也反映出他在当时社会中可能遭受了一定的排斥和冷遇。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