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于湖
断岸收潢潦,苍烟出翠微。
众帆争鹁港,孤塔认枭矶。
万事皆前定,重来悟昨非。
此身縻薄爵,何处避危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边积水逐渐退去,露出了弯曲的河岸;远处的山峦上烟雾缭绕。
众多船只争相挤入狭窄的港口,一座孤独的高塔立在显眼的地方。
世间万物似乎早已注定,再次来到这里才懂得过去的错误。
自己的命运仿佛被束缚在低下的地位,不知哪里可以躲避那些危险和困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发于湖:诗的题目,“发”指出发,“于湖”是南京的湖泊之一,此处借指南京地区。
2. 断岸:河流中断的河岸。
3. 潢潦:水流横溢。潢,水满溢出地面的景象;潦,雨水过多。
4. 苍烟:青烟。
5. 翠微:泛指青翠的山色。
6. 众帆:许多帆船。
7. 鹁港:南京市内的小港口。
8. 孤塔:独立的高塔。
9. 枭矶:山名,位于南京附近,相传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黄承儿战死之地。
10. 昨非:过去的错误。
11. 此身:指自己。
12. 縻:束缚,牵制。
13. 薄爵:地位低下的官职。
14. 何处避危机:询问哪里可以避开危险和困境。
去完善
赏析
《发于湖》是明代诗人李兼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湖光山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诗的开篇两句“断岸收潢潦,苍烟出翠微”,描绘了湖水退去、岸边显露的景象,以及烟雾弥漫的山峦景色。这两句诗句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生机,同时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众帆争鹁港,孤塔认枭矶”,描述了湖面上众多船只竞相驶向港口的情景,以及远处孤塔屹立在岩石上的景象。这两句诗句通过对比的方式,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也传达了生命的活力和社会的繁荣。
诗的第五句“万事皆前定,重来悟昨非”,表达了作者对于命运和生活的看法。他认为人生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但也可以通过反思过去来领悟到一些道理。这一句诗句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智慧,也使得全诗的主题更加鲜明。
最后两句“此身縻薄爵,何处避危机”,则反映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他认为自己的一生都被世俗的功名束缚,无法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这两句诗句揭示了作者内心的无奈和挣扎,也为全诗增添了一丝悲剧色彩。
总之,《发于湖》这首诗通过对湖光山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发于湖》是南宋诗人李兼的一首词。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时期,具体年代无法确定。在这个时期,南宋国力日益衰弱,金兵时常南下侵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李兼在这个时期的生活也颇为坎坷。他曾任官职,但因不满现实黑暗而辞官归隐。他深知民间疾苦,同情百姓生活,因此在诗词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发于湖》这首词中,李兼以于湖(今江苏苏州)为起点,抒发自己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家园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金兵的铁蹄践踏着江南的土地,人民生活在战乱之中。李兼通过这首词,呼吁人们关注国家的命运,共同抵抗外敌入侵,保卫家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