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山
主簿峰高昔所见,司空山深初未游。
但愿承平无路梗,不惮登涉寻岩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主峰之巍峨,我曾目睹;司空山的幽深,尚未探寻。希望世间安宁无战乱,不辞辛劳,攀登山巅,寻访那幽静深邃的岩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司空山:位于今安徽安庆市岳西县境内,自古为旅游胜地。2. 主簿峰:司空山主峰之一。3. 昔所见:以前曾经见过的景象。4. 初未游:初次来到这里游览。5. 但愿:希望。6. 承平:太平无事,指没有战乱和纷争。7. 路梗:道路阻塞,交通不畅。8. 不惮:不怕麻烦或困难。9. 登涉:登山涉水,形容辛苦跋涉。10. 寻:探访,寻找。11. 岩幽:幽静的岩石、山谷等自然景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司空山的向往与探寻。首句中的“主簿峰高昔所见”描绘了诗人对司空山峰的高耸入云的感慨,而“司空山深初未游”则表达了自己尚未有机会探索这座神秘的山脉的遗憾。
接着,诗人表示“但愿承平无路梗”,希望太平盛世里没有道路的阻碍,能够畅通无阻地前往司空山;同时,也透露出诗人不畏艰辛,勇于探求的精神。最后一句“不惮登涉寻岩幽”更为直接地表达了诗人对攀登司空山、寻找幽静之地的强烈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司空山》是南宋诗人徐俯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公元1127年,正值金兵入侵中原,北宋灭亡之际。这一时期,徐俯的人生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担任地方官职,但受到战乱的影响,不得不放弃官职,回到家乡避难。然而,在战乱中,他的家乡也被金兵占领,家人离散,生活陷入困境。
在这一时期,徐俯深刻感受到了国家民族的危机,以及普通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他在司空山隐居期间,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这首诗就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诗句中描绘了司空山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暗示了国家的灾难和百姓的苦难。
总的来说,《司空山》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徐俯在这个时代中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但他始终坚守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