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晴空碧。
吴山染就丹青色。
丹青色。
西风摇落,可堪凄恻。
世情冷暖君应识。
鬓边各自侵寻白。
侵寻白。
江南江北,几时归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晴天蔚蓝如洗。
吴山的颜色浸透了丹青色。
那丹青色里。
被西风吹落的叶子,足以让人忧伤。
你应该懂得世情的冷暖。
白发开始逐渐爬上了我们的两鬓。
这些白发中。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江南和江北呢?
去完善
释义
1. 吴山:位于浙江杭州一带的山,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2. 可堪:能够忍受的程度;
3. 凄恻:悲痛的样子;
4. 世情:人世间的种种人情世故;
5. 冷暖:这里的“冷”和“暖”都是指人的态度或行为方式,有时候热情,有时候冷淡;
6. 侵寻白:逐渐变白的头发;
7. 江南江北:这里是指全国各地。
去完善
赏析
《忆秦娥》是宋代词人曾觌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作品。首句“晴空碧”以简单的词汇勾勒出蓝天白云的画面,为整首词奠定了开阔的视野和明亮的基调。接着,通过“吴山染就丹青色”一句,作者将视角转向了远处的山峦,形象地描述了秋意中的山水景色。丹青色的渲染,既突显了山峰的峻峭险峻,又展现出了大自然的丰富色彩。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从风景转向了抒怀。“西风摇落,可堪凄恻”传达出深秋时节,西风萧瑟,草木凋敝的感伤氛围。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一份飘零的凄凉之情。同时,“可堪凄恻”也表达出作者在面对自然界的无情变化时,难以掩饰的无奈和哀愁。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世情冷暖君应识”的感慨,把主题引向了对人世间冷暖的体察。世间的人情冷暖犹如自然的四季变迁,同样让人无法捉摸、无法抗拒。而诗人在经历过这一切之后,仿佛已经看透了人生百态。因此,他发出了“鬓边各自侵寻白”的感叹,形象地描绘了时光的流逝和他自己日渐衰老的面容。
最后两句“侵寻白。江南江北,几时归得”则是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无限期许。虽然离开故乡多年,但他始终怀揣着归乡的愿望。而这一愿望何时能够实现,也只有交给时间去解答。总体而言,《忆秦娥》这首词巧妙地借助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世态人生的深入思考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忆秦娥》是南宋词人曾觌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40年至1205年之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动荡时期,宋金战争频发,社会矛盾尖锐。
曾觌作为南宋的一位著名词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他曾担任宋朝的宫廷乐师,为皇帝表演歌舞。然而,随着政治风波的不断加剧,他因为卷入宫廷纷争而被贬谪,流放至偏远地区。这使得他的心境变得忧郁和哀伤。
在创作《忆秦娥》时,曾觌正处在一个身心俱疲的状态。他在流放期间,对于过去在皇宫中的繁华生活产生了深深的怀念。同时,他也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担忧。这种复杂的心情促使他创作出这首感人至深的词作。
在这首词中,曾觌通过对秦娥的回忆,表达了对自己过去生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忧虑。他以秦娥的形象象征自己的命运,通过对她的描绘,展示了自己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悲欢离合。此外,他还通过描述秦娥的生活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