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都梁 其一
暮烟迷海戍,远水接淮天。
拍塞凭栏恨,神京在北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烟雾弥漫在海边的军事防御设施上,远处的水面与淮水相接,天色相连。我站在栏杆旁,心中满是抑郁不平之气,我的目光穿越重重迷雾,望着遥远的北方,那是我心中的京城。
去完善
释义
1. "游都梁":此处"都梁"为地名,位于今江苏盱眙县东南,诗以地名为题。
2. "暮烟迷海戍":暮烟,傍晚的烟雾;海戍,海边驻防之地。
3. "远水接淮天":淮天,指淮河的上空;远水,遥远的江水或河水。
4. "拍塞凭栏恨":拍塞,满腹心事;凭栏,依靠栏杆。
5. "神京在北边":神京,古代对京都的美称,此处指的是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去完善
赏析
《游都梁 其一》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在都梁所见之景及内心之感。首句“暮烟迷海戍”为远景描写,以暮烟、海水等自然景观展现出一幅辽阔的海域景象。接下来的“远水接淮天”则将视线拉近,让读者感受到远方的河水与天空相连的壮丽景观。这二句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深远且宽广的自然画卷,使得诗境开阔而深远。
在第二联中,诗人用“拍塞凭栏恨”表达了内心的哀愁与感叹。这里的“拍塞”意味着满腹怨愤无法宣泄,突显出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而“凭栏恨”则揭示了诗人站在栏杆旁凝望远方,心中充满着忧伤之情。此处诗人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
尾联中的“神京在北边”是诗人透过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北方的都城,进一步拓宽了诗境。这里暗示了诗人对于京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寄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诗人的理想不能实现,这也让他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惆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都梁 其一》这首诗是明朝赵贞吉的作品,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赵贞吉是明朝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博学多才,文采斐然,历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赵贞吉以直言敢谏著称,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因此受到了皇帝的宠信。然而,由于他在政治上表现出色,也引起了其他权臣的嫉妒和排挤。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赵贞吉正遭受着官场上的挫折。当时,明朝的政治形势十分复杂,宦官权力日益膨胀,政治斗争激烈。赵贞吉因为直言不讳地批评时政,遭到了权臣的弹劾,被贬为地方官员。在这段时期,赵贞吉对现实深感失望,他游历四方,写下了许多抒发胸臆的诗篇。
《游都梁 其一》这首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诗中,赵贞吉通过对都梁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政治黑暗的愤懑。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赵贞吉作为一位才学出众的文人,在面对挫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品质和乐观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