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笙歌放散人归去
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红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
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歌声散去,人们各自离去,只剩下孤独的我独自守在红楼上。月儿升起,白云渐收,一半的珠帘挂在玉钩上。起身来查看沿途的风景,每一处都充满了新的忧愁。只能依靠着河水向东流去,把这份离愁带过橘子洲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采桑子·笙歌放散人归去》:词牌名。
2. 冯延巳: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以文才著称。
3. 笙歌放散:指歌舞散去。
4. 人归去:人们离去。
5. 独宿红楼:独自居住在红色楼阁中。
6. 月上云收:月亮升上天空,云朵消散。
7. 珠帘挂玉钩:用珍珠制成的帘子挂在玉钩上。
8. 点检:检查。
9. 经由地:经过的地方。
10. 处处分新愁:每个地方都令人产生新的忧愁。
11. 凭仗:依靠。
12. 东流:向东流淌的水,这里指长江。
13. 将取:带着。
14. 离心:离别的情思。
15. 橘洲: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境内,是湘江中的沙洲,以盛产橘子著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采桑子》描绘了作者冯延巳在红楼独宿时的情景。夜幕降临,明月升起,此刻的寂静与孤独使他不禁心生感慨。他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欢乐和忧愁如今已不再重要,唯有这轮明月和那悬挂着玉钩的珠帘陪伴着他。
整首词的情绪起伏跌宕,词人以“笙歌放散人归去”开篇,展现出繁华落尽后的孤独。随后用“独宿红楼”四个字巧妙地表达了这份孤独,进一步强调出曲终人散的现实。接下来的描绘也颇有意境,如“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
在末尾的部分,词人以“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洲”结束,流露出无法摆脱离愁别绪的心情。这一句如同心灵的呐喊,将作者的痛苦、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全词,这首《采桑子》深刻地反映了冯延巳的人生哲学,既有对生活的无奈,又有对未来的期许。这种情感既让人感到悲凉,又给人以希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采桑子·笙歌放散人归去》是五代南唐词人冯延巳的作品。这首词大约创作于公元940年至970年之间。在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民生疾苦,而南唐国势相对稳定,文化艺术繁荣。
冯延巳在南唐任宰相,他的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世事沧桑。他曾两次被罢相,但他始终忠诚为国,尽力辅佐君主。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在宴会结束后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这首词描绘了宴会的盛况和宾客离去的情景。笙歌放散意味着宴会结束,人们带着疲惫和满足渐渐离去。词人以富丽堂皇的场面为背景,展现了当时南唐贵族的生活风貌。而在这种繁华背后,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词人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