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越问

标题包含
越问
典午氏之盛时兮,余鼻祖曰子荆。谋乐郊以隐居兮,飏漱石之清名。有闻孙曰承公兮,尝令鄞与馀姚。爱会稽之山水兮,爰徙家于兹城。当永和之九年兮,惠风畅夫莫春。偕王谢之诸公兮,会修禊于兰亭。赋临流之五言兮,寄幽寻之逸兴。泛回沼倚脩竹兮,松风落而冷冷。维兴公尤好事兮,作流觞之后序。助逸少之高致兮,齐芳誉于难兄。既乃登陆而游兮,历天台与四明。漱飞瀑于笔端兮,遗掷地之金声。余自句章徙姚兮,倏绵历乎十稔。慨风流之浸邈兮,幸犹为夫越氓。掬清泉之潺湲兮,友过云之溶泄。访樊榭之杳霭兮,栖石窗之玲珑。客有过余兮,谓余博览而好古。世为越人兮,胡不志夫越之风土。余谢不能兮,伛余指而缕数。前有灵符之记兮,后有龟龄之赋。嗟彼皆已为陈迹兮,时亦随夫所遇。傥含毫而不断兮,将羞余之鼻祖。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典午氏繁荣的时期,我的祖先叫做子荆。为了寻找快乐,他在城郊建造了房子,并且在江湖中扬名立万。有一位名叫承公的后代,他曾经担任过鄞县和余姚的县令。他热爱会稽的山水,所以把家安在了这里。在永和九年的春天,惠风吹拂,和王谢诸公在兰亭聚会。他们在这里写下五言诗,寄寓他们的悠闲和雅致。他们在回廊上漫步,背靠著长长的竹子,松风吹来,带来寒冷的感觉。 其中有一个叫兴公的人特别喜欢这种活动,他写下了《流觞》这篇文章作为这次聚会的纪念。他帮助王逸少实现了他的高尚情趣,两人的名声一起流传下来。然后他们登岸游玩,走过了天台山和四明山。他们用瀑布洗脸,留下了珍贵的诗篇。我从句章搬到了余姚,转眼间已经过了十年。我感叹过去的风流人物都已经消失,但我依然是个绍兴人。我用双手捧起清凉的水,和水中的云彩融为一体。我去拜访樊榭的朦胧景色,住在石窗里。 有客人来访,他说我学识渊博,喜欢古代的事物。虽然我是绍兴人,但我为什么不去写一写绍兴的风土人情呢?我不好意思地说,我对这方面不太了解,但我可以向你一一列举。这里有灵符的记载,后面还有龟龄的赋。那些都是过去的遗迹了,时间随着境遇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你让我拿起笔,我会觉得很羞愧,因为我不是那种能够坚持到底的人。
去完善
释义
《越问》孙因注释: 1. 典午氏:指司马氏,西晋和东晋的皇族姓氏。这里指的是东晋时期。 2. 子荆:即王羲之,字逸少,是孙因的先祖。 3. 乐郊:借指理想中的田园生活。 4. 漱石:形容隐者的生活。 5. 承公:孙因的先祖,曾任宁波鄞县和余姚两地的县令。 6. 爱会稽之山水:孙承公喜欢绍兴的山水风光。 7. 永和:东晋穆帝的年号。 8. 惠风:和煦的风。 9. 莫春:暮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 10. 王谢之诸公:指王羲之、谢安等文人墨客。 11.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每年春天举行,众人到水边嬉戏取乐。 12. 兰亭:在浙江绍兴兰溪县。 13. 临流:面对流水,此处指王羲之《兰亭序》中描绘的场景。 14. 幽寻:寻找隐居的地方。 15. 逸兴:超脱世俗的兴致。 16. 脩竹:长竹子,寓意高洁。 17. 松风:风吹过松林的声音。 18. 兴公: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号兴公。 19. 流觞:曲水流觞,古代的一种宴饮游戏。 20. 高致:高尚的情操。 21. 芳誉:美好的名声。 22. 难兄:指王羲之和王徽之两人。 23. 天台:浙江天台山。 24. 四明:浙江四明山。 25. 飞瀑:瀑布。 26. 笔端:写作的才能。 27. 掷地之金声:形容文章优美,就像金子落地一样有力量。 28. 句章:宁波的一个地方。 29. 徙姚:搬到余姚。 30. 十稔:十年。 31. 感慨: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32. 越氓:绍兴地区的百姓。 33. 潺湲:溪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34. 过云:白云飘过。 35. 樊榭:在浙江杭州西湖边的一处风景区。 36. 杳霭:模糊不清的样子。 37. 石窗:石头做的窗户。 38. 龟龄之赋:孙因的先祖曾创作过一篇名为《龟龄赋》的文章。
去完善
赏析
《越问》是清代诗人孙因的一首咏史诗。本诗通过对越地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在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深远的意境赞美了越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先贤的敬仰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越问》是南宋诗人孙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86年,正值南宋中期。在这一年里,孙因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曾担任官员,但因为性格直率,不愿与权臣同流合污,被排挤罢官。此后,他隐居于江南一带,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内外交困,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金国势力日益强大,对南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然而,朝廷内部却矛盾重重,权臣当道,政治斗争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孙因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感,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期望。 在《越问》中,孙因以越王勾践的故事为例,勉励自己和他人要坚定意志,奋发向前,不忘国家的耻辱,努力寻求国家的复兴之路。这首诗歌充分展示了孙因的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成为了南宋时期文人志士的精神寄托。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