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越问·篇引

标题包含
越问·篇引
典午氏之盛时兮,余鼻祖曰子荆。 谋乐郊以隐居兮,颺潄石之清名。 有闻孙曰承公兮,尝令鄞与余姚。 爱会稽之山水兮,爰徙家於兹城。 当永和之九年兮,惠风畅夫莫春。 偕王谢之诸公兮,会修禊於兰亭。 赋临流之五言兮,寄幽寻之逸兴。 泛回沼倚修竹兮,松风落而冷冷。 维兴公尤好事兮,作流觞之后序。 助逸少之高致兮,齐芳誉於难兄。 既乃登陆而游兮,历天台与四明。 潄飞瀑於笔端兮,遗掷地之金声。 余自句章徙姚兮,倏绵历乎十稔。 慨风流之浸邈兮,幸犹为夫越氓。 掬清泉之潺湲兮,友过云之溶洩。 访樊榭之杳霭兮,栖石窗之玲珑。 客有过余兮,谓余博览而好古。 世为越人兮,胡不志夫越之风土。 余谢不能兮,伛余指而缕数。 前有灵符之记兮,后有龟龄之赋。 嗟彼皆已为陈迹兮,时亦随夫所遇。 傥含毫而不断兮,将羞余之鼻祖。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我主家族兴盛的时期,我的祖先有一位名叫子荆。 他在乡野寻求快乐的隐居生活,名声因此而远扬。 他有名为承公的曾孙,在鄞县和余姚担任过官职。 他欣赏会稽的山山水水,于是搬到了这个城市居住。 在永和九年的春天,春风送暖,万物复苏。 他与王谢的朋友们一起,在兰亭举行修禊活动。 他们写下了咏叹流水般的五言诗,寄托了寻找幽深隐逸的兴致。 他们在池塘边环绕竹林,聆听松涛阵阵,令人倍感清凉。 那位喜欢此地的兴公,接着写了流觞曲水的后序。 他为逸少的高雅情趣增色,使兄弟二人并驾齐名。 然后,他们登上陆地漫游,游览天台山和四明山。 他们将瀑布洒向笔端,留下了珍贵无比的文采。 我自从句章迁居至姚州,至今已经度过了十个年头。 回想那些消失的风流人物,我仍庆幸自己是浙江人民的一员。 捧起那清澈的溪流,像是朋友穿越天空的雨丝。 探访樊榭幽静的景象,还有那精美无比的石头窗户。 有一次,有客人来访,说我博学多才且热爱古代文化。 身为浙江人,为什么不去描述浙江的风土人情呢? 我向他致歉,并弯腰指着各种事物详细解说。 那里有灵符的记载,后面还有龟龄的描绘。 感叹它们都已成了过往的历史,时光总是伴随着我们的境遇。 如果我拿起笔来不停挥洒,恐怕会让我的祖先蒙羞。
去完善
释义
《越问·篇引》:这首诗是一篇关于越文化的诗歌。下面是各句的注释: 1. 典午氏:这里指的是孙权的家族,因为孙权是吴国的建立者之一。 2. 子荆:这里是诗人对祖先的尊称,这里应该是指孙权的父亲孙坚。 3. 乐郊:指古代越地的风景胜地。 4. 颺潄石:古人崇尚高洁的品质,这里的“颺潄石”应该是用来形容孙坚的品行。 5. 承公:这里可能是指孙子的后代中的一位名为承公的人。 6. 鄞与余姚:都是浙江的地名。 7. 会稽:即今浙江绍兴一带。 8. 永和:东晋时期的一个年号,此处可能代指那个时代。 9. 惠风:和风。 10. 莫春:春天的别称。 11. 王谢:指南朝时期的两个豪门王氏和谢氏。 12.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一般在春季举行。 13. 临流之五言:可能是指王羲之的《兰亭序》,这是一篇著名的书法作品。 14. 幽寻之逸兴:指的是王羲之在兰亭雅集中的兴致。 15. 回沼倚修竹:描述王羲之作品中的场景。 16. 松风:比喻王羲之书法的高远意境。 17. 兴公:这里可能是指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 18. 流觞:古代的一种游戏,人们坐在水边,把杯子放在水上,让水流带走,谁捡到谁喝酒。 19. 逸少:王羲之的字。 20. 齐芳誉于难兄:意思是王献之的才情与他的父亲不相上下。 21. 天台:浙江的天台山。 22. 四明:浙江的四明山。 23. 笔端:这里形容作者运笔如飞。 24. 句章:浙江的一个地方。 25. 徙姚:搬到余姚。 26. 十稔:十年。 27. 风流:这里指诗人的前辈们的风采。 28. 越氓:越地的百姓。 29. 潺湲:形容水流缓慢。 30. 过云:云彩飘过。 31. 樊榭:浙江杭州的一处景点。 32. 杳霭:形容景色模糊不清。 33. 溶洩:形容水势浩大。 34. 石窗:石洞。 35. 玲珑:形容景物精巧细致。 36. 博览:广泛阅读。 37. 好古:喜欢研究古代的事物。 38. 胡不志:为什么不写一写。 39. 绵延:延续不断。 40. 陈迹:过去的事情。 41. 时亦随夫所遇:时间也随着人们遇到的情况而变化。 42. 含毫而不断:形容作者写作时的认真态度。
去完善
赏析
《越问·篇引》是一首描绘越地风土的诗歌,从子荆、承公到王羲之,诗人在诗歌中勾画了三位越地先贤的风采,展现了会稽山水的秀美。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沉,既是对越地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越地文化的传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越问篇引是宋代诗人孙因所作。这首诗歌创作于南宋末年,正值金国入侵、宋室南渡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作者孙因以越州(今浙江绍兴)为背景,通过描绘民间风情和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战乱和民生疾苦。 孙因生活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他在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民众的苦难生活,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这些诗句不仅表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还反映出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担忧。 在《越问·篇引》中,孙因通过对越州地区的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生动的南宋社会画卷。他描绘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痛苦,以及人们在这种困境中的坚韧与勇敢。同时,他还对当时的社会风俗、历史遗迹进行了生动地展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总的来说,《越问·篇引》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感的诗歌,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