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问·越茶
日铸山之英气兮,既发越於镆鎁。
地灵洩而不尽兮,复熏蒸於草芽。
虽名出之最晚兮,为江南之第一。
视紫笋若奴台兮,又何论乎石花。
维瑞龙之为品兮,与此山以相亚。
意山脉之通贯兮,仙种同乎一家。
汲西岩之清泉兮,松风生乎石眠。
滋芒液於灵襟兮,流瀣集乎齿牙。
欧公录之归田兮,苏仙流诸佳咏。
伯玉註於诗版兮,文正赏其甘华。
至雁塔与花坞兮,固郡志之所载。
若余姚之瀑布兮,尤茶经之所夸。
嗟陆羽之不逢兮,宜鉴味之绝少。
世方贵夫建茗兮,孰有知夫越茶。
客曰世非不知兮,顾茗禁之已苛。
亦幸其不尽知兮,姑舍是而言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日铸山的英才之气,如同宝剑般璀璨夺目。
地灵的精华源源不断,滋润着春天的嫩芽。
虽然它的名声是后来才崛起的,但已然成为江南第一名茶。
相较于紫笋这类粗糙的茶,它如同珍品一般,更不必说那普通的石花茶了。
这个瑞龙茶的品质,足以与日铸山并驾齐驱。
山间的茶种似乎有着共同的渊源,一脉相承。
汲取山泉水的甘甜,如松涛在石床上安眠。
丰富的营养滋润着人心,口内生津无比甜蜜。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曾记载此茶,苏东坡也在诗中赞美它。
陈师道的《诗注》对它有过详细的介绍,而范文正公也对其甜美赞不绝口。
从雁塔到花坞,这些都被记录在地方的历史之中。
还有余姚的瀑布,这也是《茶经》中的亮点。
遗憾陆羽未曾遇见这等好茶,否则定会留下更多的品鉴文字。
如今世人都在追捧龙井,谁又知道浙江的好茶呢?
客人道,世人并非不知道这些好茶的韵味,只是现今茶叶已被管控得过于严格。
还好它们尚未被世人充分认知,暂且放下这些,我们谈谈其他的事吧。
去完善
释义
《越问·越茶》是一首介绍浙江绍兴地区越茶的诗。以下是注释:
1. 日铸山:位于浙江绍兴,盛产茶叶。
2. 英气:指日铸山的优良品质。
3. 发越:散发,这里指茶叶的品质。
4. 镆鎁:古代宝剑名,这里比喻茶叶品质之高。
5. 地灵:指日铸山地势优越,富有灵气。
6. 洩:同“泄”,泄漏,这里指茶叶的香气四溢。
7. 草芽:指新生的茶叶。
8. 紫笋:指一种茶叶,品质较高。
9. 奴台:地位较低的。
10. 瑞龙:一种茶叶品牌。
11. 仙种:优质茶树品种。
12. 西岩:指西方的山岩。
13. 清泉:清澈的泉水。
14. 松风:松树的香气。
15. 石眠:岩石间的睡眠。
16. 滋芒液:茶水中的精华。
17. 灵襟:心灵。
18. 流瀣:露水。
19. 欧公:欧阳修,宋代文学家。
20. 苏仙:苏轼,宋代文学家。
21. 伯玉:韦应物,唐代诗人。
22. 文正:范仲淹,宋代文学家。
23. 雁塔:地名,位于浙江绍兴。
24. 花坞:地名,位于浙江绍兴。
25. 余姚:地名,位于浙江绍兴。
26. 瀑布:形容茶叶的形状。
27. 陆羽:唐代著名茶学家。
28. 鉴味:品鉴茶的滋味。
29. 建茗:一种茶叶。
30. 越茶:浙江绍兴产的茶叶。
31. 茗禁:对茶叶的禁令。
去完善
赏析
《越问·越茶》是一首描绘越茶魅力的古诗。诗人从产地、品质、历史等多个方面展现了越茶的独特之处,表达了自己对越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全诗结构紧凑,韵律优美,富有诗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越问·越茶》是南宋诗人孙因创作的一首描述茶道和乡情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即南宋时期。在那个时候,茶文化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们通过品茗交流思想、抒发情感,也借此机会品尝家乡的茶香。
在那个时期,孙因由于人生际遇原因,远离了故乡浙江绍兴,来到了繁华的临安(今杭州),成为了一名士人。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茶道和诗歌艺术。然而,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总会想起遥远的家乡,怀念那里的山水、茶香以及与家人朋友的欢乐时光。
南宋时期,虽然政治相对稳定,但人民生活并不富裕,尤其是乡村地区的百姓,他们需要靠辛勤劳动才能维持生计。尽管如此,村民们仍然热爱生活,珍惜邻里之间的友谊,并用朴实的茶文化传承着这份情谊。而这一切,都体现在孙因的《越问·越茶》之中,使其成为一首富有哲理和人文情怀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