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都管请赞
牧以卑,守以规,迅雷疾风,铁石不移。
须弥其颓,只手力持。
电光石火里驱耕夺食,春风和气中摧枯拉萎。
极等没意智,阖国少人知,知之梓府牛峰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牧马谦卑,遵守规矩,迅速应对突发状况,坚守信念坚定不移。
即使山崩地裂,也能凭借一己之力支撑。
在瞬息万变之中奋力争取生存,于风平浪静之时勇于破除困境。
这种非凡的智慧和能力鲜为人知,只有少数人才能够了解其中的神奇。
去完善
释义
1. 牧以卑:意思是担任地方长官职务,意味着要放低姿态为百姓服务。“牧”是古代对州郡长官的称呼,这里用来指代地方官员。"卑"有谦恭、谦逊之意。
2. 守以规:指的是严守法规,治理百姓。"规"在此表示法度、准则。
3. 迅雷疾风:用以形容事物的突然变化,暗示在社会急剧变动的情况下,官员们要坚守职责。
4. 铁石不移:比喻坚定不移的信念。"移"即改变。
5. 须弥其颓:是指尽管困难重重,也要顽强支撑。"须弥"是佛教用语,比喻巨大的山岳,"颓"有崩塌、崩落之意。
6. 电光石火:用以形容时间的短暂,表达官员们要在短暂任期内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
7. 春风和气:形象地展示出官员们执政时的宽容和仁爱的态度。
8. 摧枯拉萎:比喻在任职期间整顿吏治、改革积弊的决心和行动。
9. 极等没意智:这是指卓越的能力和智慧,即使到了极致,也依然谦虚谨慎。
10. 阖国少人知:意为在全国范围内,真正了解这位奇都管的并不多。"阖"是全部的意思,"少人知"表明了这位官员的真实情况并未被广泛认知。
11. 知之梓府牛峰奇:这句是说只有极少数了解内情的人知道他奇才难得。"梓府"是指刻印书籍的地方,这里是用来象征知识的中心;"牛峰"则代表高人隐士居住之地。这两处都是极少数有才识的人聚集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赞美诗中,作者以简练的语言,通过对人物特点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坚韧、勇敢且智慧的形象。诗句“牧以卑,守以规”揭示了主人公虽然地位卑微,但始终坚守规则的品质。他如迅雷疾风般坚定不移,即使面对困难也毫不退缩。接下来的两句“须弥其颓,只手力持”形象地比喻了主人公在巨大压力下依然保持坚定的意志,用一己之力支撑起整个局面。
接着的两句“电光石火里驱耕夺食,春风和气中摧枯拉萎”则通过生动的场景刻画了主人公在不同环境中展现出的顽强精神。无论面临何种困境,他都能够在电光石火般的短暂时间内迅速适应并寻求生存之道;而在和风细雨中,他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摧枯拉萎,为众人带来生机与希望。
最后四句“极等没意智,阖国少人知,知之梓府牛峰奇”则表达了主人公非凡的智慧和高尚的品质并不被大多数人知晓,只有少数知音才能领会到他的独特之处。诗人以此表达了对这位奇才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奇都管请赞》是南宋诗人、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散文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81年,即南宋孝宗淳熙八年。这一时期,辛弃疾因受主战派排挤,被贬为江西赣州知州。他郁郁不得志,寄情于山水之间,写下了许多抒怀之作。
在这个特殊时期,辛弃疾的人生际遇可谓波澜起伏。他曾积极投身抗金事业,渴望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的统一。然而,他的理想并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相反,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屡受挫,甚至被迫离开京城,流落江湖。这种人生际遇使辛弃疾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在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对外屈辱求和,对内腐朽无能。士大夫阶层普遍追求享乐,忘却了国家兴亡的责任。而辛弃疾却始终坚持抗金主张,关心民生疾苦,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操。这种鲜明的时代特征使得辛弃疾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总的来说,《奇都管请赞》是辛弃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表达出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英勇抗争的赞美。这首诗既反映了他的人生际遇,也体现了当时时代的特点,展现了辛弃疾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