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晚泊
茫茫霭霭失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
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模糊的云雾中失去了方向,柳树和桑树遍布在各个地方。
戍楼的鼓声响起,船帆消失在水面上,水鸟在夕阳中飞翔。
去完善
释义
1. 西江:中国长江的西部支流。这里指诗人所在地的江河。
2. 晚泊:在江河湖泊边停泊过夜。这里指诗人在夜晚停靠在西江河畔。
3. 茫茫霭霭:形容江面上的雾气浓重。茫茫,模糊不清;霭霭,雾气浓密的样子。
4. 失西东:分不清东西方向。
5. 柳浦:种有柳树的江边。浦,水边,河岸。
6. 桑村:种有桑树的村落。
7. 戍鼓:边防营地的军鼓。这里可能指晚泊地附近的军事设施发出的鼓声。
8. 一声:指击打一次鼓的声音。
9. 帆影尽:船只的身影消失在远处。尽,消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一首描绘江景风光的诗作,题目为《西江晚泊》。
“茫茫霭霭失西东”描绘了江面上烟雾弥漫、视线模糊的景象。在这广阔的西江上,诗人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力和自身的渺小。
“柳浦桑村处处同”则描绘了沿岸的柳树和桑树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宁静。这些景象既有季节性的特征,也有地域性的特色,展现了江畔风光的美丽与宁静。
第三句“戍鼓一声帆影尽”,形象地描绘了戍楼上的鼓声打破夜晚的宁静,同时船只消失在远方江面上的情景。诗人通过“戍鼓”与“帆影尽”的结合,表现出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最后一句“水禽飞起夕阳中”则描绘了夕阳下,水鸟展翅飞翔的场景。这一句诗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整首诗的画面更加丰富饱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江晚泊》是唐朝诗人赵嘏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在黄昏时分,诗人在西江岸边停靠船只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创作背景如下:
唐朝时期,赵嘏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他在年轻时就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诗才,得到了不少赞誉。然而,他的一生并未取得显赫的地位,而是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受挫。这一时期的诗人往往怀有浓厚的家国情怀,赵嘏也不例外。
在他游历的过程中,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来到了西江边。夕阳西下,江面上波光粼粼,微风拂过水面,带起一阵阵涟漪。此情此景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使他想起了远方的家人和朋友。于是,他创作了这首《西江晚泊》。
在诗中,赵嘏通过描绘傍晚的江景,表达了他的孤独感和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非常普遍,许多文人都曾抒发过类似的感慨。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朝中晚期社会动荡不安的一面,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