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歌
陟彼首阳,言采其薇。
可以充肠,可以乐饥。
采薇采薇,首阳之下。
可以全身,可以安处。
采薇采薇,首阳之巅。
可以适己,可以穷年。
在彼亦食,在此亦食。
虽倾天尔力,父子有常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首阳:山名,相传为伯夷、叔齐隐居之处。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
2. 言:无实义,表示强调。
3. 充肠:满足肠胃的需要,即吃饱肚子。
4. 乐饥:指度过饥饿的时光。
5. 全身:保全身家,指保全身家性命。
6. 安处:安定地生活。
7. 适己:使自身感到舒适。
8. 穷年:度过一年又一年。
9. 倾天尔力:用尽全部力量。
10. 常职:固定的职责。
去完善
赏析
《采薇歌》是南宋诗人薛季宣的一首描绘农耕生活的诗歌。诗歌以采集野菜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在乡村田园生活中的恬淡与自足。诗人通过对采薇过程的叙述,表达了对自己生活态度的坚守和对劳动的热爱。
“陟彼首阳,言采其薇”,开篇两句即揭示了采薇的背景——巍峨的首阳山。登上山顶,采摘野菜,这种生活场景自然纯朴,充满了乡土气息。“可以充肠,可以乐饥”则表达了采薇的目的,既可以满足口腹之欲,又可以缓解饥饿带来的不适。
接下来四句,诗人通过重复的手法,强调了采薇的重要性。无论是在首阳山脚下,还是在山顶,采薇都是维持生计的重要手段。而“可以全身,可以安处”则表明了采薇带给诗人的不仅是物质上的需求,更有精神上的安定与满足。
最后四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采薇的肯定。无论是身处何地,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食物。虽然劳作辛苦,但这是父子之间的一种常态,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这表现了诗人对于勤劳和奉献精神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薛季宣的《采薇歌》创作于南宋末年,即公元1185年左右。这一时期,南宋正面临着北方金国的强大压力,国家局势动荡不安。诗人薛季宣身处这一历史背景下,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薛季宣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文学创作。然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时代。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采薇歌》中,他以“采薇”为题,借用了古代戍边将士的歌谣形式,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此外,薛季宣还是一位爱国志士,他积极参与抗金斗争,关心国家大事。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在《采薇歌》中,他以“何年升平曲,千里共歌声”为结尾,表达了他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和对世界和平的祝愿。
去完善